Page 138 - 《社会》2017年第1期
P. 138
明清“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的生成
文化,认 为 “水 田 彝”通 过 宗 教 信 仰 的 传 承 强 化 了 族 群 记 忆;邓 明 英
( 2011 )则对冕宁回龙乡“舒诺村”彝族哭嫁歌进行了调研,指出“水田
彝”口头传统的传承呈现出“完整的”、“过渡中的”和“逐渐消失的”三种
状态。
综上,学界对“水田彝”已有不少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其国
家化进程给予充分的关注,更遑论探讨国家化进程对其族群性的影响。
换言之,“水田彝”是如何从高地来到平地,其族群性又是怎样形成的?
这一过程至今没有得到清晰的指认。本文认为,这样一个过程恰恰是
我们检验和反思高地族群国家化进程及其族群性生成的绝好案例。诚
然,要讨论这些问题实属不易,因为与此相关的史料极为稀少。本文之
所以能展开这项研究,主要得益于笔者在四川冕宁调查期间搜集到的
“水田彝”资料 1 和清代《冕宁档案》 2 。前者对明清时期冕宁白鹿营“水
田彝”的形成过程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后者则为我们提供了其所处社会
环境的历史资料。利用这些资料,本文将对“水田彝”的国家化进程及
其族群性的生成进行细致梳理,并与高地族群国家化的一些既有观点
进行对话。
二、从高山到平地:明万历年间白鹿营彝族聚落的形成
白鹿营,是四川省冕宁县河边乡新安行政村下的一个地名。在当
地,汉彝杂居,已连成一片,难分彼此。据笔者调查得知,白鹿营彝族正
是当地所称的“水田彝”。而从现存文献来看,其聚落的形成可追溯到明
朝万历年间,与宁番卫招募高山彝人充当营兵、抵御地方叛乱有关。
(一)万历三十六年宁番等卫的叛乱
白鹿营所在的四川冕宁县位于大渡河南岸。发源于该县北部的安
宁河向南流经今西昌、德昌、会理、盐源等县市,最后注入金沙江。历史
上,安宁河一线,东有大凉山罗罗(彝族),西有雅砻江番部(藏族),是沟
1. 该资料原件由冕宁县河边乡鲁洪友(彝族)收藏,在类型上包括明清时期的契约、委任状、
诉状、告示、碑文、图纸等。由于资料尚未整理出版,无编号和题名,故本文在引用时根据其具
体内容拟定标题,并在其后标注“鲁洪友藏”,以区别于其他参考文献。
2. 《冕宁档案》原件现存于四川省冕宁县档案馆,计有清代档案四万余件,时间上上起康熙,
下迄宣统。其中有少量档案已整理并收入 1987 年出版的《四川彝族历史调查资料、档案资料
选编》一书,其余大部分档案皆未出版。本文在引用未出版部分的档案时,在其后标注《冕宁
档案》和案卷号。
· 1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