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78

中国网民的政治价值观与网络抗争行为的限度


   在其中的角色是影响行为的烈度。因而,政治价值观对抗争行为的作
   用可能并非连续统一,而是存在一个限度。也就是说,在抗争行为发生
   概率已然较高的条件下,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可能会趋缓,甚至下降,其
   他更为关键的因素将主导抗争行为的参与与否。抑或政治价值观的转
   变会引发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例如个人的政治效能感,随着个体自由
   民主价值观的生发,其政治效能感会下降,投入抗争行动的可能性也随
   之下降。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随着个体的政治价值观从威权价值观向自由民主价值观靠
   近,个体参与网络抗争的概率会先升高后下降。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 2014 年设计并实
   施的“互联网与社交媒体调查”。该调查采用“ 犌犘犛 辅助的区域抽样”
   ( 犔犪狀犱狉 狔犪狀犱犛犺犲狀 , 2005 )与分层多阶段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可以有效
   地解决传统户籍抽样中存在的难以覆盖流动人口、户籍资料不精确、人
   户分离等问题。这项调查的初级抽样单位涉及 70 个县,共计 3747 个
   个案,有效完 成 率 为 66% 。本 研 究 利 用 此 次 调 查 中 的 网 民 样 本,共
   1953 个,删除因变量和自变量缺失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 1856 个。
       (二)变量选择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网络抗争行为,这与社会抗议与抗议政治所研
   究的抗争 行 为 并 不 完 全 一 致,根 据 杨 国 斌 ( 2013 )和 加 里 · 金 等 人
   ( 犓犻狀 犵犲狋犪犾. , 2013 , 2014 )的研究,网络上的抗议行为有强弱之分,本
        ,
   文研究的日常批评和集体行动并不如常规的社会抗议与抗议政治研究
                                               ,
   中的研究对象烈度大。依循加里·金等人( 犓犻狀 犵犲狋犪犾. , 2013 , 2014 )
   的分类,本文将网络抗议分为强弱程度不同的两种抗争行为,一是批评
   政府官员或政策,二是讨论集体行动,分别对应于问卷中对是否“在网
   上批评政府官员或政策”和“网上讨论游行/静坐/示威/群体性事件”的
   回答。本研究样本中回答在互联网上有过批评政府官员或政策经历的
   受访者占 5.3% ,在互联网上讨论过集体行动的受访者占 4.9% 。
       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是政治价值观。威权价值观主要通过问卷中
   的以下问题进行测量,询问受访者对以下叙述同意的程度:“政府应该

                                                           · 7 1 ·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