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76
中国网民的政治价值观与网络抗争行为的限度
中央政府介入和中央媒体报道的强干预才是关键,这表明互联网意见
领袖和新媒体的作用都存在限度。最后,黄荣贵等学者( 2015 )也强调
了框架化策略差异的不同结果,即框架化在抗争运动研究中占据重要
地位,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也就是说,更关键的不在于是否使
用了互联网,而在于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框架化策略。郑雯等( 2015 )还
提出了抗争文化框架,包括传统底层道义型框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
架和现代法理型框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论及了价值观对抗争文化营
造的影响。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以抗争行动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例如
对抗争行动结果走向的比较和统计分析,而较少关注参与其中的个人
的特征。事实上,个体为何参与抗争行动也应当是重要的研究议题。
就网络抗争的诸多影响因素而言,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价值观是个体对不同情况进行判断的基础,人们通过改变行为来适应
价值观( 犅犪犾犾犚狅犽犲犪犮犺犪狀犱犔狅 犵 犲狊 , 1994 ),另一方面,价值观也会随着社
会经济政治境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英格尔哈特和贝克( 犐狀 犵 犾犲犺犪狉狋 ,
1977 , 1990 , 1997 ; 犐狀 犵 犾犲犺犪狉狋犪狀犱犅犪犽犲狉 , 2000 )研究了发达国家民众的价
值观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转型,对政治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
响。很多学者发明了不少量表,将价值观的度量操作化,并进行了一系
列有关价值观与政治参与的研究。索蒂罗维奇和麦克劳德( 犛狅狋犻狉狅狏犻犮
犪狀犱犕犮犾犲狅犱 , 2001 )的研究在价值观和政治参与之间纳入了沟通模式变
量,发现价值观和沟通模式对政治参与的交互作用。贝思利( 犅犲狊犾犲 狔 ,
2006 )的研究则探讨了价值观与媒介使用对政治参与的交互作用。从
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社会价值观转型自然也会对政治价值观和政
治行为产生影响。英格尔哈特( 犐狀 犵 犾犲犺犪狉狋 , 1977 , 1997 )发现,在后物质
主义社会,尽管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水平更高,但人们依然倾向于参加一
些非传统的政治活动,包括抗争。
政治价值 观 在 建 构 个 人 的 政 治 观 念 中 发 挥 着 重 要 作 用 ( 犓犻狀犱犲狉
犪狀犱犛犲犪狉狊 , 1985 ),而持有不同政治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政治行为。
政治价值观常被区分为“权威主义”与“自由民主”两种基本类型。“权
威主义”或“威权价值观”在有关政治文化的文献中是通用的概念,只不
过一 些 文 献 将 其 对 立 面 称 为 “自 由 至 上 主 义 价 值 观 ”( 犾犻犫犲狉狋犪狉犻犪狀 )
( 犉犾犪狀犪 犵 犪狀犪狀犱犔犲犲 , 2003 )或“自由主义价值观”( 犾犻犫犲狉犪犾狏犪犾狌犲狊 )( 犕犻犾犾犲狉 ,
犲狋犪犾. , 1998 ; 犔犲狏犻狀狋狅狏犪 , 2006 ),而另一些文献(尤其是关于中国政治
· 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