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77
社会· 2016 · 5
文化的研究文献)称之为“民主价值观”( 犱犲犿狅犮狉犪狋犻犮狏犪犾狌犲狊 )( 犛犺犻 , 2001 ;
犣犺狅狀 犵2005 ; 犕狅狉狊犲犾犾犻犪狀犱犘犪狊狊犻狀犻 , 2012 )。本文在这里不考虑自由至上
,
主义( 犾犻犫犲狉狋犪狉犻犪狀犻狊犿 )、自由主义( 犾犻犫犲狉犪犾犻狊犿 )和民主( 犱犲犿狅犮狉犪犮 狔 )作为价
值观或政治理念在哲学意义上的深刻差别,而将与“威权价值观”相对
应的政 治 价 值 观 笼 统 地 称 为 “自 由 民 主 价 值 观”( 犾犻犫犲狉犪犾犱犲犿狅犮狉犪狋犻犮
狏犪犾狌犲狊 ),简称“民主价值观”。
威权价值观植根于社会心理学,有学者已经透彻研究过权威主义
,
人格( 犑狅狊狋犪狀犱犛狋犲狉犾犻狀 犵2015 ),主要表现在个体对权威的态度,即对权
威的敏感、崇拜、依赖和服从,具有我族中心主义取向,对人群持有社会
刻板印象( 犛犻犱犪狀犻狌狊犪狀犱犘狉犪狋狋狅 , 2001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威权价值
观在家族中表现为父权至上,在国家中表现为君权至上(杨国枢、余安
邦, 1993 )。威权价值观有可能使民众对自身的政治能力产生怀疑,对
政治系统回应的预期降低,或过分容忍权威的行为,从而对政治事务持
传统和保守的倾向。马得勇( 2007 )对亚洲民主价值观调查数据的分析
发现,相对于西方,在专制和威权统治的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威权价值观
在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仍然支配着东亚地区人们的行为,尽管
该地区的政治体制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
与威权价值观相比,民主价值观恰恰相反,它体现为个体的公民意
识、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凸显( 犕犻犾犾犲狉 , 犲狋犪犾. , 1998 ; 犎狅狑犲犾犾 , 2006 ;
犔犲狏犻狀狋狅狏犪 , 2006 ; 犔犻 , 2010 )。伴随着现代化、世俗化和权威的脱 魅 化,
民主价值观日趋强烈的人们倾向于更多的政治参与,对政治回应的诉
求更强,同时也可能对政治或政策更加不满。
中国网民就诸多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争论或争吵随处可见,一
些争论已经脱离理性的轨道,呈现明显的“左”“右”派分化,体现了不同
价值观的激烈冲突(马得勇、张曙霞, 2014 ;马得勇、王丽娜, 2015 )。价
值观的冲突所引发的意识形态争议是网民网络行为的一个方面;另一
方面,个体的政治价值观形塑着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
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和强度,最终也形塑着网络政治行为的效力。但是,
政治价值观的作用依然有其限度,人们的行为并不完全受价值观支配,
个体的抗争行动还会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理性选择、社会经济地位、
资源(时间和金钱)等都是政治参与的常规解释因素。就利益相关者理
论而言,很多抗争行动的发生起源于利益受损者的不满,而政治价值观
· 7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