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社会》2016年第5期
P. 118

张弛有别:上级控制力、下级自主性和农村基层政令执行


       对于上述问题的争论,也存在于对毛泽东时代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结构的研究之间。其中,许慧文与萧凤霞之间的对立可能最为著名,也
   最具代表性。许慧文( 犛犺狌犲 , 1988 )认为,即便中国农村在新中国成立后
   历经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基层权力仍然主要掌握在本地干
   部手中,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农村基层社区呈现一种相对独立自足的“蜂
   窝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基层干部与他们所在的农村社区存在直接
   的利益与道义联系,因此在执行上级政令时往往有所保留,在一定程度
   上缓冲了国家对农村基层社区的直接影响和控制。萧凤霞( 犛犻狌 , 1989 )
   在考察华南农村社区后,得出了与许慧文截然相反的结论。她认为,毛
   泽东时代的国家对农村社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彻底改造,传统的基层“自
   治”结构和规则几乎荡然无存,干部的权力和利益都更多地依赖于上级
   组织而非基层社区。因此,在萧凤霞看来,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基层干部
   首先是国家(而非他们所在社区)的代理人,这些代理人将国家正式权
   力传导至每个村庄甚至家户,强化了国家对于农村基层社区的影响力
   和控制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历经多次深刻改革,基层治理结构出现巨
   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探索国家正式权力影响和控制基层干部的实际情
   况,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颇具挑战性,也激发出许多结论不尽相同的精
   彩研究。例如,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农村社区之间原本存
   在的壁垒,为上级党政机关贯彻自身意志创造了更加丰富的手段,从而
   削弱了基层干部在上级压力面前的自主性,使“国家的触手”得以更加
   深入农村基层( 犛犺狌犲 , 1988 );同时,市场化也削弱了基层干部和农村社
   区之间原本存在的利益关联,使基层干部更容易受到上级领导要求的
   影响(杨大利、华纳, 2012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指出,农村基层已
   经形成通过量化考核将任务与指标层层下传的“压力型体制”(荣敬本
   等, 1998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每级治理机构都有基于自身利益出发
   的行为逻辑,改革给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提供了更多实现自身利益的
   机会和途径,实际上可能削弱上级党政机关对基层的直接管控,加之
   “强调村民自治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国家开始从农村退出”,基层“所拥有
   的自由政治空间 在 国 家 力 量 开始 从农 村退出 后大 大增加”(杨 善华,
   2000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农村基层治理机构的自主性得以良性
   发挥,产生了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的“地方法团主义”( 犗犻 , 1999 ),另一些

                                                          · 1 1 1 ·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