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35

社会· 2016 · 4

       ( 1 )运用一般模型 来 解 释历 史规 律。这 种分 析策 略如斯 梅尔 瑟
   ( 犛犿犲犾狊犲狉 , 1959 )所说的,是先建构一个“理论空匣”,然后用历史事实来
   填充。它关心的是一般模型和概念本身,而非历史。其代表人物有斯
   梅尔瑟、沃勒斯坦( 犐犿犿犪狀狌犲犾犠犪犾犾犲狉狊狋犲犻狀 )和蒂利等。塞威尔( 2001 )称
   其史观为“目的论的时间性”。当然,斯梅尔瑟那种讲法只是一种对历
   史最粗暴、最蛮横的讲法。凯泽和赫克特( 2005 )为这种分析策略提供
   了一种看似更精致的辩护。他们强调,虽然因果关系有时可以从经验
   观察中推论出来,但在社会科学中历史事件的因果机制只能从一般理
   论中获得。
       ( 2 )通过挖掘历史事件偶然性中的规律来解释历史。这种分析策
   略既不是包罗万象的单一模型逻辑,也不是对某个单独时期和地点的
   复杂事件的理解。它关心的是偶然性的关联,这种关联“既较好地将相
   似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又为其他相似事件的不同结果提供了一种可
   能的、用于归纳的条件”(斯考切波, 2008 : 397 )。其代表人物有摩尔、斯
   考切波和佩杰( 犑犲犳犳犲狉 狔犘犪犻 犵 犲 )等,其典型路数是美国流行的比较历史
   社会学研究。在美国社会学界浓厚的实证主义氛围中,比较历史社会
   学研究通过“强调比较方法,热切地分享了这门学科对证明自己是一门
   科学的过分关心”(塞威尔, 2001 : 21 )。因此,其比较方法与历史方法对
   这些学者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塞威尔称其史观为“实验性的时间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介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历史分析
   策略,但也可能是一种两面不讨好的做法,因为实证主义可能嫌其科学
   性不够,而人文主义又可能不满其用类型学来阉割具体的历史。
       ( 3 )通过复杂的历史叙事来理解和揭示“适合的”因果机制。这种
   分析策略将社会理论的分析锋芒完全隐身在历史叙事之中,通过对各
   种路径依赖的、兼具普遍性与偶变性的事件的还原,来理解和揭示韦伯
   ( 2013 )所说的“适合的”因果机制,即在时间上异质性的、在层次上多重
   性的因果机制。遵循这个研究路数的学者在欧洲远多于美国,其代表
   人物有汤普森( 犈.犘.犜犺狅犿 狆 狊狅狀 )、伯克( 犘犲狋犲狉犅狌狉犽犲 )和福柯等。塞威
   尔( 2001 : 37 )称其史观为“事件性的时间性”,也称其为“事件社会学”。
   这种分析方法是要把预先存在的结构条件(文化、社会、人口和经济)、
   时机性的条件以及带偶变性的行动策略这三个层面同时展示出来。从
   某种角度说,它扼要地再现了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 2008 )以三种不

    · 2 8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