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社会》2016年第4期
P. 120

在理念与现实之间


   认知失调,倦怠感较高;高法治理念—低工作实践非法治化状况(象限
   Ⅱ )、低法治理念—高工作实践非法治化状况(象限 Ⅳ )对应认知协调,
   倦怠感较低。






















              图 1 :法治理念水平与工作实践非法治化状况四分图

       (二)“预期激励”假设
       根据同属认知模型阵营的弗洛姆( 犞狉狅狅犿 , 1964 : 14-28 )的预期理论
   ( 犲狓 狆 犲犮狋犪狀犮 狔 狋犺犲狅狉 狔 ),激励水平( 犿狅狋犻狏犪狋犻狅狀犪犾犳狅狉犮犲 )主要取决于对行动结
   果价值的期待(即效价, 狏犪犾犲狀犮犲 )和对能否实现的概率的主观估计(即期
   望值, 犲狓 狆 犲犮狋犪狀犮 狔 )。对体制内法治工作者来说,在法治理念水平一定的情
   况下,对法治建设抱有信心代表了一种综合性的体制认同,这种高期望
   值有助于克服工作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降低当下的倦怠感。当然反
   过来这也意味着,如果个体看低未来法治建设的前景,也会将这种期待
   投射到当下的工作之中,导致更高水平的倦怠。因此,可以提出:
       假设 4 :对法治建设前景信心不足,与较高水平的职业倦怠相关。
       按照预期理论的逻辑,一般来讲,难度大、成功率低的目标更具重
   大社会意义,且能满足个体的成就需要,效价较高。然而期望并不等于
   现实,如果期望高于现实亦即实际结果低于期望,在正强化的情况下,
   会导致挫折感。更重要的是,物质条件、制度环境等非个体因素影响着
   主体对期望值或效价的界定,导致个人绩效的差异。因此,工作实践非
   法治化状况可视为一种现实的体制性因素,如果受到其钳制,即使法治

                                                          · 1 1 3 ·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