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2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182
“新代理人”: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
费孝通( 2010 )将乡土社会中的权力划分为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
化权力和时势权力四种。其中,时势权力是由社会变迁导致的。原有
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方式方法不再有效,而新的方式方法又未能及时
产生,由此导致民众心理紧张和焦虑,而社会中能够找到新的方式方法
进而满足民众心理和生产生活需要的个体,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进而
形成基于时势变迁而产生的时势权力(费孝通, 2010 )。项目进村过程
中,对项目指标的争取能力成为时势权力表达的基本面向,从而实现了
对当前村治主体的权威再造,构成“新代理人”形成的结构性背景。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心村与非中心村在项目指标的获得途径以
及政府对村庄的行政干预力度方面均有很大差异。为更好地聚焦本文
的核心议题,如无特别说明,后文的村庄指的是玉镇更具一般代表意义
的非中心村。 7
四、精英替代:“新代理人”上台的机制分析
在士绅研究中,士绅与上层统治精英的关系变化(费孝通, 2012 )、
现代国家 政 权 建 设 的 推 进 (杜 赞 奇, 2010 )以 及 村 庄 共 同 体 的 衰 落
(黄宗智, 2000 )等,成为精英替代的主要原因。在地方精英研究中,地
方精英自身控制能力的增减以及国家政权的更迭等是精英替代发生的
主要原因。在体制代理人研究中,税费任务的加重以及农民的普遍抵
制是精英替代的主要原因。那么,“新代理人”具备哪些特征,其登上村
庄政治舞台的形塑机制主要有哪些?首先来看玉镇非中心村主职干部
基本情况(见表 3 )。
从表 3 可以发现,除露村情况比较特殊外(参见下文案例 3 ),其他
8 个村庄均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精英替代。精英替代主要表现为三种方
式:一是村主职干部的部分更换(如寨村、简村),未更换的村干部只起
到配合作用;二是村主职干部全部更换,但其中一方是依靠另一方的帮
助和支持上台,如怀村、木村和泰村;三是村主职干部全部更换,且更换
的逻辑相同,均为有项目争取能力的个体胜选,但因两者实力相当而存
在竞争,如驻村、庆村和庙村。
7. 关于中心村特殊性及其村庄治理体制的分析,笔者曾专门论及,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
详见李祖佩( 2014 )。
· 1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