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16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改革传统的高考招生制度。以考分为基准的传统高校招生制度虽然不
   能完全避免家庭出身对所上中学和考试成绩的影响,但分数面前人人
   平等也不失为公平。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高中阶段的应试教育,
   “一考定终生”,从而成为广受诟病的社会话题。中国教育部为回应对
   高考制度的质疑和批判,在本世纪初开始对高考招生和考试制度进行
   大规模改革。比如,从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到各省单独命题,从教育行
   政部门主导到各大学自主招生,从改革中学教育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到
   强调素质和特长在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中的作用。这一系列的措施,加
   上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政策,正在重新塑造着高等
   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和强化阶级再生产过程中的相对作用。

       三、分析框架与研究问题

       教育在家庭出身影响地位获得过程中的双面作用是当代比较社会
   分层研究的经典问题( 犌犪狀狕犲犫狅狅犿 , 犜狉犲犻犿犪狀犪狀犱犝犾狋犲犲 , 1991 )。中国高等
   教育在从精英式向大众化的转变过程中,关于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
   系,要理解从“鲤鱼跳龙门”到“寒门难出贵子”的转变,需要我们对进入
   大学的过程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即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是如
   何被筛选( 狊狅狉狋犻狀 犵 )到不同层次的学校里去的。而这一过程往往与同时期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内部分化,以及高校招生政策改革等互相缠绕在
   一起。因此,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高等学校间的分化更加明显。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高
   等教育的扩张不仅表现在招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上,也反映在高等教育
   机构数目的迅速增加上。如图 1 所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从 1998 年的
   1022 所增加到 2014 年的 2529 所;本科院校增长更快,从 2004 年的
   684 所增至 2014 年的 1202 所,其中很多是从专科学校升级而来。 5 高
   等学校入学人数虽大幅增长,但主要来自于这些新设立或升级的大学
   (一般是二类本科或三类本科院校),而精英大学的大门并没有开得很
   大(梁晨等, 2013 )。不仅如此,在日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内,国家
   有关部门也开始作出明确的区分,在资源投入、师资配备上向被选上的
   精英高校倾斜。其中的“ 211 工程”高校和“ 985 工程”高校就是两个著


   5. 参见:国家统计局 .2016. “国家数据”( 犺狋狋 狆 :// 犱犪狋犪.狊狋犪狋狊. 犵 狅狏.犮狀 / 犲犪狊 狔狇 狌犲狉 狔 .犺狋犿 ? 犮狀=犆01 )。

                                                            · 9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