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101
社会· 2016 · 3
纳入中 国 人 民 大 学 中 国 调 查 与 数 据 中 心 ( 犖犪狋犻狅狀犪犾犛狌狉狏犲 狔犚犲狊犲犪狉犮犺
犆犲狀狋犲狉 , 犖犛犚犆 )的常规调查项目。 犖犛犚犆 接收 犅犆犛犘犛 之后,负责后续执行
工作,并以之为基础开展了“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犆犺犻狀犪犈犱狌犮犪狋犻狅狀犘犪狀犲犾
,
犛狌狉狏犲 狔犆犈犘犛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是一项基于学校过程的追踪
调查,问卷涵盖了学生的家庭背景、高考分数、在校学业表现、大学生活
经历以及毕业后的去向等主题,这为本研究全面分析家庭背景的作用机
制提供了数据基础。现有中国教育分层研究大部分使用的是基于家庭
户的截面调查数据,通过比较家庭背景对不同年龄组的教育获得情况来
分析制度变化对教育分层的影响。虽然这种分析方法为理解中国教育
分层的变迁趋势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见和经验证据,但由于缺少个体在
升学决策时家庭背景状况和学业表现等相关变量的测量,因而其对家庭
背景影响的估计可能存在偏误。与跨年龄组比较分析不同,本文的分析
对象是基于学校过程的同期群,他们面临着相同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如就业形势、研究生教育机会竞争程度等),因而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个
人或家庭教育决策的微观过程。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的抽样设计为分层、多阶段、概率与规
模成比例随机抽样,其抽样框为北京市教委提供的 2006 级和 2008 级
在校生的学籍数据库。第一阶段的抽样单位为学校,根据学校排名和
主管部门将其分为 6 层,然后从中抽取了 15 所高校,这些学校包括三
所精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由教育部和其他部
委主管的 7 所“ 211 ”高校和 1 所非“ 211 ”高校,以及 4 所北京市属高校。
第二阶段的抽样单位为专业,从第一阶段抽中的学校中分别随机抽取
15 个专业,其中三所精英大学随机抽取 25 个专业。第三阶段抽样单
位为学生,从抽取的专业中,每个专业随机抽取 20 个学生。 2009 年的
基线调查在 2006 年和 2008 年入读本科的学生名单中抽取了 5100 名
学生,成功访问了 4771 位学生,成功率为 93% 。 2010 年的第二轮调
查成功追踪了 4424 名学生,追访率为 93% ; 2011 年的第三轮调查成
功追踪了 4271 名学生,追访率为 90% ; 2012 年成功追踪到 4043 名
学生,追访率为 84.7% (李 丁, 2014 )。 6 截止到 2012 年 第四轮追踪 调
6. 关于该调查的详细情况,参见由李路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 2012 年、 2014 年及
2015 年出版的《中国大学生成长报告》。
· 9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