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社会》2016年第3期
P. 96
家庭背景、学业表现与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
中的优秀人才是否外流?
二、文献综述
目前,中国教育分层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制度变迁(市场转型和教育
扩张)与教育平等化趋势这一主题展开的(吴愈晓, 2013 )。相关研究表
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背景在个人大学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作用呈现上
升趋势,而 且 其 影 响 并 没 有 随 着 高 校 的 扩 招 而 减 弱 ( 犇犲狀 犵 犪狀犱
犜狉犲犻犿犪狀 , 1997 ; 犣犺狅狌 , 犲狋犪犾. , 1998 ;李煜, 2006 ;刘精明, 2008 ;李春玲,
2010 ;吴晓刚, 2009 ; 犠狌犪狀犱犣犺犪狀 犵2010 ;吴愈晓, 2013 )。那么,在获得
,
了大学学历后,家庭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机会的获得是否还存在显著影
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有文献存在着两种竞争性的观点:即“持续的
狆
不平等”( 犲狉狊犻狊狋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和“减弱的不平等”( 犱犲犮犾犻狀犲犱犻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
持续 的 不 平 等 预 测 主 要 来 自 于 “最 大 化 维 持 不 平 等 假 设 ”
,
( 犕犪狓犻犿犪犾犾 狔犕犪犻狀狋犪犻狀犲犱犐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犕犕犐 )和“有效化维持不平等假设”
( 犈犳犳犲犮狋犻狏犲犾 狔犕犪犻狀狋犪犻狀犲犱犐狀犲 狇 狌犪犾犻狋 狔 犈犕犐 )。最大化维持不平等假设认
,
为,只有当上层阶级在某一级别的教育中达到饱和,这一级别的教育不
平等才会下降,然后在下一阶段的教育中维持新的不平等( 犚犪犳狋犲狉 狔犪狀犱
犎狅狌狋 , 1993 )。当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可以接受本科教育时,较高水平
的研究生教育就可能成为“教育优势”的一个重要区分,因此,来自优势
阶层的成员更有可能选择接受研究生教育来保持其地位优势。而有效
化维持不平等假设则进一步关注同等教育阶段的水平分化问题,卢卡
斯( 犔狌犮犪狊 , 2001 )认为社会优势阶层在任何教育阶段中都会寻求质量更
好的教育机会。由于教育机构在资源和设施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别,
因此,社会优势阶层会选择接受声望更高、质量更好的研究生教育。持
续性不平 等 假 设 在 西 方 社 会 得 到 了 大 量 实 证 研 究 的 支 持。如 汉 森
( 犎犪狀狊犲狀 , 1997 )关于欧洲的比较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父亲的职业对
研究生教育获得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一些学者关于美国的研究也证
实 了 父 母 的 社 会 经 济 地 位 对 子 女 研 究 生 学 位 的 获 得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犕狌犾犾犲狀 , 犲狋犪犾. , 2003 )。关于中国的几项研究也支持了“持续的不平
等假设”。一项中国西安在校大学生读研期望的研究发现,家庭收入和
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在校大学生读研期望有显著的影响( 犔犻 , 犲狋犪犾. ,
2007 )。杨东平( 2006 )的研究发现, 20 世纪 90 年代来自干部、知识分
·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