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16年第2期
P. 73
社会· 2016 · 2
条例》和《职工福利社设立办法》等法令,敦促各地、各工矿公司举办劳
工福利事业。以抗战胜利后收复的天津市为例, 1946 年,天津市社会
局根据社会部法令具体拟定了《各工厂推进职工福利事业须知》,并分
发各业规模较大工厂,敦促其尽快成立职工福利社,“视需要情形及经
济状况酌办左列业务: 犃. 食堂; 犅. 宿舍及家庭住宅; 犆. 医院或诊疗所;
犇. 补习班或补习夜宵及子弟学校; 犈. 浴室;……”。 4 此时,宿舍在各项
福利设施中的地位仅次于食堂,可见随着各地生产逐渐恢复和内迁后
方的劳工大量回迁,劳工住宅问题作为稳定劳工队伍、促进经济生产的
一项主要福利措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抗战
爆发后,仍在国民政府掌控中的内陆城市的企业为劳工提供宿舍的做
法日益推广,这其中有国民政府的立法推动作用,也有战争的特殊历史
作用。在抗战军兴之后,随着沿海工业城市逐渐陷落,大量工商企业随
国民政府西迁至西南腹地,劳动力市场趋紧,工厂为了维持生产,必须
保证劳动力的稳定供给,因此必须加强而不是减弱和工人的联系。我
们不妨来看看《昆厂劳工》中作者史国衡所记录的昆厂“一位负责的先
生”的感慨:
他过去在外国留学的时候,在人家的工厂里面做实习,看
见成千成万的工人按时进退,秩序井然。迨回国后,在上海也
办过多年厂,工人完全住在厂外,下班的汽笛一响,工人退去,
大门一关,当天的事情就算完结。不像现在内地办厂,工人们
的饮食起居,以及一些与工作不宜直接发生关系的琐事,都得
一一去照料。……诸如此类的麻烦,真是过去在上海一带所
意想不到的 。(史国衡, 1946 : 155 )
在昆厂的人事管理方看来,为工人们照料饮食起居本是在上海这
样的大城市可以避免的琐事,而在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发达地区的技工
随着工业大迁徙也向内地迁移,而内地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足,劳工的生
活服务设施也不能满足工人的实际需要,而同时厂方在紧缩的劳动力
市场之下体验到“这个时期的工人,物稀称贵”,技术工人不但数量不
足,还喜爱转厂,以至于国民政府不得不对技术工人转厂进行管制。企
业迫于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压力,不得不承担为工人提供宿舍的责
4. 参见:天津档案馆档案,《各工厂推进职工福利事业须知》,档号: 401206800犑0025003559006 。
· 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