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社会》2015年第4期
P. 160
“乡土”与超越“乡土”:费孝通与雷德斐尔德的文明社会研究
互影响、相互贯通。这也是中国文化既能在全球传播,又能适应资本主
义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李亦园( 2002 : 225-240 )试图通过雷德斐尔德
的理论框架,结合中国社会与文化,解释当时的两个重要议题:一是全球
华人文化(杜维明将其称为“文化中国”)的内在统一性,二是“东亚四小
龙”,尤其是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经济崛起。余英时和李亦园对雷
德斐尔德的推介也引起了这一时期国内学者的强烈共鸣,著名文化史学
者王元化( 1997 : 87-88 )就深以为然,认为这一模式对理解中国社会与文
化非常有效;国内也有大量学者跟进,运用这一模式分析中国社会文化
的不同层次与结构。事实上,近年来历史人类学领域围绕着“标准化”、
“正统化”等所展开的研究与争论,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在延续雷德斐尔德
的模式来讨论中国社会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科大卫、刘志伟, 2008 )。
费孝通似乎是通过李亦园的表述来了解昔日老朋友雷德斐尔德的
“大传统”、“小传统”理论的。 1994 年,李亦园在杭州召开的“中国文化:
20 世纪的回顾与 21 世纪的前瞻”研讨会上发表《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再
认识》一文,再次通过这两个概念来谈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费孝通在
听到李亦园的演讲后,以他一贯的敏锐马上认识到中国文字所扮演的关
键作用,认为中国所发展出来的“方块字”通过文字与语音的分离,使得
中国文化能够超越民族与地域的限制,从而能够形成中华多元一体的格
局。费孝通还进一步阐释了他对中国社会 “大小传统”关系的理解,他认
为“小传统”反映了民间的生活实践与愿望,这些民间的知识经过士大夫
的选择与加工,结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就编制成了行为和思想规范,形成
了“大传统”的“礼”,然后这些由文字书写、成为经典的“礼”又依赖文字传
播,超越时空,再影响到“俗”。费孝通还认为,“小传统”还存在“地上”与
“地下”、显性与隐性的区别,因此,文化的这类传统也会一直保持在社会
的各阶层里。在这里,费孝通的阐述与他从前的观点有了很大的不同,
开始充分肯定“大传统”这类精英文化在中国社会历史过程中所起的重
要作用,他的观点也与雷德斐尔德的观点越来越近,甚至表述得更为精
到。更有意思的是,费孝通的记忆也因此回到了 50 年前:
我在 30 年代抗战时期在西南后方进行农村调查时曾注意
到这种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知识分子,曾想做专题研究,
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完成。以我记忆所及,我曾把这种人看成
是城乡之间的桥梁。这种人就是历来被称作士绅的人物,他
· 1 5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