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95
社会· 2015 · 2
化弱势地位的努力,实际上注定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闹剧。有学者称
之为“教育平等的乌托邦”(杨东平, 2008 : 284 )。
综上所述,在我们看来,用政治手段强行限制和剥夺部分公民的教
育权利,又用政治手段强行将另一部分人塞进大学的做法,不能被称之
为是真正有进步意义的教育革命。
二、重点中学:是缓解城乡教育不平等的良方,还是固化城
乡教育不平等的机制
1977 年后,中共中央拨乱反正,纠正了极“左”的阶级路线,消除了
建立在家庭出身基础上的教育歧视,重新确立了知识的尊严,使教育走
上了制度化、正规化的道路。这不仅是对“文革”前 17 年精英教育路线
的恢复,而且彻底否定了阶级路线和出身论,从而为所有人创造了均等
的教育机会,“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成为新时期教育路线最响亮的口号。
当然,在形式平等的竞争规则下,因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在城乡之
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农民子女在类似北大这样的精英大学中的比例开
始显著下降。然而《无声的革命》的作者又发现,农村孩子在新时期进
入精英大学亦留有一个通道,这就是与精英大学构成对接关系的重点
中学。该文统计结果显示,北大与苏大新生来源中学集中程度非常高,
少数中学为两所大学输送了大部分生源。从北大的数据来看,新中国
成立以来, 7.39% 的从本科生来自 5 所中学,这 5 所中学只占所有向
北大输送过学生的学校总数的 0.08% 。前 3.08% 的中学 ( 200 所)输
送了 41.1% 的 北 大 学 生,前 5% 的 中 学 输 送 了 50% 的 北 大 学 生,前
20% 的中学输送了接近 80% 的北大学生(第 113 页)。苏大的情形也
类似。而向两所大学输送学生较多的中学基本上都是重点中学。在该
文作者看来,县一级重点中学的设置与训练是农村学生与乡镇学生进
入精英大学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他们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界无声的革
命,起点即在基础教育领域,其标志就是重点中学制度(第 115 页)。
教育学界关于重点中学制度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但即使是重点
中学制度的辩护者,一般强调的也只是重点中学有利于培养精英人才
和更好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而《无声的革命》一文则是把重点中学
制度尤其是县中(即:县一级重点中学。下同)看成是以平等为特征的
教育革命的保障。对作者这种别出心裁的分析,我们试做以下讨论。
· 8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