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93

社会· 2015 · 2














                  图 1 :北京大学新生出身情况( 1957-1965 )

      这种讲出身、论成分、贯彻阶级路线的教育方针一直贯穿在新中国
   成立后的前 30 年中。当然,在这 30 年的教育发展中,也存在着关于教
   育发展战略的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强调发展以专业技能和精英教育为
   核心的正规化、制度化教育,另一种倾向强调以实现平等为核心的普及
   化、大众化教育。
       新中国成立 初 期 贯 彻 的 是以 大众 教 育 为 主 导 的 高 等 教 育 方 针。
   1952 年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及向苏联学习的运动,精英教育开
   始占据主导,新中国成立之初所建立的工农速成中学和调干生制度相
   继被取消。但是,自 1958 年国家发起“教育革命”后,大众教育在毛泽
   东的强力支持下重新占据主流,“文革”期间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 1970 年到 1976 年,全国高校取消了考试制度,通过推荐的方式招收
   工农兵学员,达到“一骑绝尘”的地步。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被彻底地
   “革命”,中国的大学迎来了规模空前的工农子女。
       即使是在人民阵营里,还存在着工农子女与干部子女、工人子女与
   贫下中农子女之间的关系。《无声的革命》一文认为,取消考试、实行推
   荐制并不利于工农等缺乏权势的群体(第 107 页),对此观点我们颇有
   疑问。
       从该文作者提供的数据看,北大和苏大在“文革”后期的农民子女
   数量的确明显减少。但所谓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多是干部子女的说法则
   缺乏数据支持。他们依据的是作家邓贤( 1993 : 163 )的一篇报告文学作
   品———《中国知青梦》。但这篇报告文学在宣称“文革”时期 70% 的大
   学生是干部子女或有政治背景时,并没有标出数据来源,难以为学术研
   究所采信。而作者将这个时期的工农群体视为缺乏权势的群体,则显
   得缺乏基本的常识感。众所周知,在“文革”时期,原来的干部大多被当

    · 8 6 ·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