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社会》2015年第2期
P. 28
民情反思与士人的社会改造行动
众祀田号 27 处(以乾隆四十七年和道光八年收田为基准,没有扩充),
坐落地 2 处;小宗小二房(?支)众祀田号 16 处,坐落地 12 处;小宗四
房(即宇支的内六房)众祀田号 69 处,坐落地 12 处;小宗马社(即光萃
房)众祀田号 8 处,坐落地 8 处;小宗孙三(即孙氏之父肃寿公遗产)众
祀田户号暨坐落地 6 处(孙衣言, 2010 : 269-304 )。
不仅如此,族内为维持众祀而规定各支房轮派供祀的举措,对于族
内较贫困的支房是一个沉重负担。在孙氏族祠祭分表中,能看到支房
无力承担供祀的情况时有发生。
大清明众者,金印为大房,原与族内各房对轮,两年一轮,
传创造大宗祠时,轮供工匠。金印房无力对派,因改为五房对
轮,续又因伊父显红借用众项钱三千文,无力交出,又复卖出
一分,今则十年一轮矣。(孙衣言, 2010 : 297 )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小氏族众祀的情况,就很容易看出迁寓以及山
地经济所造成的分化、阻隔与贫富差距,对于维持族内祭祀是十分困难
的一件事。试以孙氏弟子泰顺周焕枢宗族为例,周氏拟《重修大宗祠劝
捐金钱序》表:
我周氏之先,在明成化间有讳佛兴者,始由处州云和徙居泰
顺之七都大安,为大安周氏。后有分迁城中溪沿者,今曰学前溪
沿派。后又有分迁六都条涧者,今曰条涧派。后又有分迁大安
者,今曰大安。新处洋山、后隆两派。西城第十一世,新城训导公
厥讳启耕,始建祠于城中万罗山之麓,是为大宗,又自建小宗于城
南霞阳山,而居条涧者,亦自建小宗。今城居仍与大宗之祭,条涧
之有小宗者,则以道远弗临,余虽僻绝,在百里外每值时祭,必 □
粮跋涉而至。……夫庙纏以妥先灵,举修必资众力,徒以迁徙繁
衍,其势不能聚而语。(周焕枢, 2011 : 147-148 )
泰顺地处温州内陆,较之临海平原地带之平阳、瑞安山多田少,久
为温邑贫困之区。 25 周氏所记,正刻画了一个不断分化、播越的小氏族维
持大宗朝祀时常会表现出的疏离、劳顿和匮乏无力的景象。因此,宗族
建设在这样的地方条件下更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加剧大氏族与小氏族、族
25. 郑传笈( 2006 : 325-326 )《泰顺风土记》载:“邑中山九而田一,其田之岁可再获者又十分
之一。民食以番茄为大宗,谷不过杂十之三。其全以谷为食者,衙署及殷绅家耳。而地狭人
稠,终苦不给”。
·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