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50

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不善的情感,自然也是出于性,只是由于有过、有不及而不能中节,故有
   不善。 20

       所谓缘情制礼,是指礼的制度性规定的基础是无过无不及的中节
   之情,即天命之性的善的发挥。通过学礼、复礼,通过节与文来表达自
   己的感情,从而达到发而皆中节的“中和”,就可以体见本善之性。清儒
   腸廷堪在其《复礼》一文中的说法较有代表性:
           夫人之所受于天者,性也;性之所固有者,善也;所以复其
       善者,学也;所以贯其学者,礼也。是故圣人之道,一礼而已
       矣。夫性具于生初,而情则缘性而有者也。性本至中,而情则
       不能无过不及之偏,非礼以节之,则何以复其性焉?父子当亲
       也,君臣当义也,夫妇当别也,长幼当序也,朋友当信也,五者
       根于性者也,所谓人伦也。而其所以亲之、义之、别之、序之、
       信之,则必由情义达焉者也。非礼义节之,则过者或溢于情,
       而不及者则漠焉。故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其中节也,非自能中节也,必有礼以节之。故曰:
       非礼何以复其性焉?
       腸廷堪的这段论述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性、情与礼之间的关系。人
   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其根本于性,但是在发出来的时候会有“过”与“不
   及”之偏,礼的作用是通过制度性的规定来节制“过”的滥情或者兴发
   “不及”的冷漠,使人的感情表达达到“中节”的地步,从而与性之善相
   合,这叫做“复性”。
       按照孟子的学说,人性之善有四端,即仁义礼智,其中仁义又是根
   本。《孟子·离娄》篇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
       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礼和智是通过认识和实践去践行仁和义的过程。另外需要注意的
   是,仁和义作为至善的德性,生发于人性,表现为有节文的情感,但它不

   20. 陈来( 2000 : 211 )在《朱子哲学研究》中指出,如果认为情出于性,则那些不善之情亦出于
   性,性就不能作为纯然之善的本体而存在。他认为朱子的一个解决方法是认为不善之情发于
   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而非纯善的天命之性,但陈先生承认这只是他的推测,并不能找到确凿
   的证据。事实上,如果将不善之情理解为天命之性发而不中节所致,似乎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但是善为何可以以不善的方式发出,似乎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 4 3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