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7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57

社会· 2015 · 1

   理”,从而以此来获得其对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的认知,备选项则包括从
   “非常合理”到“非常不合理”的四个测度。根据中文语境,“合理”与
   “公平”在此处有相同的指代,即个体所认为的应然状态是可以互换的
   (马磊、刘欣, 2010 )。因此,将“非常合理”、“合理”合并为 “公平”( =1 ),
   “ 不合理”、“非常不合理”合并为“不公平”( =0 ),便可以代表社会成员
   的公平感认知状况。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和预期收入回报差距的交互作用为本文核心
   自变量,以此着重对假设 3 进行验证。教育程度是通过被访者已完成
   的教育来测量,具体划分为“初中以及下”、“高中(中专)”,“大学(大专)
   及以上”三种类别。 2 预期收入差距用“满意收入”同“实际收入”的比值
   来计算:基于社会成员不会脱离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社会贡献进行自我
   期待这一理性判断(吴菲, 2010 ),“满意收入”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
   会成员基于投入的回报期待,其与实际收入之比便可以反映预期收入与
   实际收入的差异。在比值大于 1 的情况下,比值越大,预期收入的实现
   程度越低。 3 同时,“结构地位决定论”所涉及的相关变量,如个人年收入、
   社会阶层地位、工作单位类型,以及相对剥夺路径下的自我流动和同期
   群流动也将被纳入自变量的范畴,以便于对两条路径做最终比较。
       年龄、性别、政治面貌、户籍类型、地区、时期因素等人口学与社会
   环境变量则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具体的变量描述见表 1 :
       (三)统计模型与分析策略
       根据因变量的二分类性质,研究使用二元 犾狅 犵 犻狊狋犻犮 回归模型。为了
   有效检验“教育投入 → 回报期待 → 分配公平感”这一相对剥夺解释路
   径,并同时考虑两大路径各自的解释效力,本文以教育对分配公平感的
   直接影响为基准模型,分别引入个人年收入等结构地位变量,继而引入
   教育与收入预期差距的交互项和其他相对剥夺因素衡量指标,在对数据
   进行加权处理 4 的基础上,建立包含三个二元 犾狅 犵 犻狊狋犻犮 回归的嵌套模型。


   2. 采用三分类而非“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大专)及以上”的四分类划
   分,是基于前两者为基础义务教育,且属较低学历,投资意义不强这一考量,并以此对前两类
   人群进行了合并。
   3. 比值小于 1 的样本,其代表的含义为实际收入比预期收入高,不在“相对剥夺”的讨论范畴
   之内。事实上,该类样本在数据中并不存在,即,预期收入普遍高于实际收入。
   4. 数据加权所使用的权重为 2005 全国人口权重

    · 1 5 0 ·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