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2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52
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
初次分配规则随之确立(李春玲, 2003 ),以教育为表征的人力资本等自
致因素在收入分配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作用显著提升( 犖犲犲 , 1989 ;边燕
杰、罗根, 1996 ;李实、丁赛, 2003 ;刘精明, 2006 )。与此同时,教育的投
资收益展现出与转型社会同步的复杂性:人力资本并非必然如倪志伟
( 犖犲犲 , 1989 )所言的“随着转型加深,人力资本作用更大”,城乡之间、行
业之间、体 制 内 外、部 门 内 外 呈 现 出 教 育 回 报 的 显 著 差 异 (李 春 玲,
2003 ;刘精明, 2006 ;邓峰、丁小浩, 2012 ;黄嘉文, 2013 ),即,同样的教育
投入,可能会呈现基于制度环境差异的不同回报,尤其是随着教育扩
招,“大学生就业难”、“文凭贬值”等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教育投资风险
的存在。那么,基于教育回报反映的复杂现实情景,不同教育投资群体
对于自己相应的收入回报有怎样的公平与否的评判?更进一步说,教
育程度与收入分配公平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其影响分配公平感的
机制是什么?既往研究较多忽略这一问题,且相关研究发现,教育与分
配公平感之间存在时正时负的矛盾关系。因此,本文将在结构地位决
定论与相对剥夺论的理论框架内,以不同教育群体为切入点,对上述理
论问题作出回答,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意涵。由于通过教育实现社会
经济地位向上流动长期以来有着广泛的社会认同,对不同受教育群体
分配公平感的差异状况作出探讨,将有利于反映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
折射出社会成员对改革利益分配格局的合法性认同。
一 、研究回顾与理论假设
所谓分配公平感,其基本意涵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分配状况的
一系列主观判断、评价和态度”,相关学者进一步将其划分为基于收入
不 平 等 的 宏 观 分 配 公 平 感 和 基 于 个 人 收 入 分 配 的 微 观 分 配 公 平 感
( 犅犲狉 犵 犲狉 , 犲狋犪犾. , 1972 ; 犅狉犻犮犽犿犪狀 , 犲狋犪犾. , 1981 )。本文的研究主要涉及
微观领域内的分配公平认知问题,即社会成员如何看待自己收入所得
是否公平,并着重探讨其形成机制,尤其是教育程度在该认知形成中的
作用路径。对此,“结构地位决定论”与“相对剥夺理论”的两条基本解
释路径为探讨教育在其中的影响提供了有效思路。
(一)教育程度 → 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决定论的解释
“结构地位决定论”的基本假设为:基于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成
员的自利动机会使社会成员产生一种既得地位是否满足了自我利益最大
· 1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