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53
社会· 2015 · 1
化的评判,从而影响其对分配公平的认知。具体而言,具有较高社会经济
地位的社会成员,更倾向认为当前分配状况具有正当性;相反,处于较低社
会经济地位的社会成员,则更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满于当前的分配状况,
期待资源分配的转移与补偿。市场转型带来的阶层利益重组及相对定型
化(刘精明、李路路, 2005 )激发了大量学者基于个人在新的分配格局中所处
的不同地位,考察社会分层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其基本观点为:社会结
构是影响分配公平感的重要因素,强调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分配公平感
的重要作用,重在从教育、收入、社会地位等角度进行考察。
就教育因素而言,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分层功能。诸多西方理论,如
功能主义的精英选择观、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再生产”理论、柯林斯
对“文凭社会”思想的理解等,都从文化资本的角度强调教育对个人经
济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人力资本、地位获得理论则更直接地强调了教育
水平的提升对个人收入的正向影响( 犅犾犪狌犪狀犱犇狌狀犮犪狀 , 1967 )。而中国
社会自古也存在以“学而优则仕”改变自身命运的教育传统———从民间
私学到政府官学,接受教育并通过察举、科举等国家选拔制度跻身社会
上层是传统社会阶层间社会流动的重要形式。现当代有关教育收益率
的诸多研究也都表明教育对收入增加的重要影响(李实、丁赛, 2003 ;李
春玲, 2003 ;刘精明, 2006 ;罗楚亮, 2007 ;薛进军、高晓淳, 2011 )。基于
此,在“结构地位决定论”的框架中,相关学者普遍认为,教育程度越高
的群体,越有可能获得优势社会经济地位,继而倾向认为自身获得的分
配地位是公平的。刘欣( 2002 )在其早期研究中发现,在获得新的改革
收益与维护既得利益方面,转型期具有更高教育程度的群体更容易处
于优势地位,从而较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剥夺;王甫勤( 2010 )认为,
获得向上流动的高教育程度者会较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剥夺。
因此,延续该研究路径对教育作为一种既得利益结果的基本定位,教
育对公平感的影响便表现为教育(地位获得) → 分配公平感的路径,即,
假设 1 :教育程度越高,人们越倾向认为自己的收入分配是公平的。
假设 2 :在控制住个人收入、社会阶层地位后,教育程度对分配公
平感的正向效应会减弱。
(二)教育投入 → 回报期待 → 收入分配公平感:基于相对
剥夺理论的新考察
· 1 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