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56

教育程度与分配公平感:结构地位与相对剥夺视角下的双重考察


   玲, 2003 ),同时,教育也具有发展认知、培养动机继而启蒙自我意识与现
   代性的潜在功能( 犚狅犿犲狉狅 , 1998 ;李骏、吴晓刚, 2012 ),因此,高教育接受者
   更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基于自身的高投入,更为关注是否
                                         ,
   获得高回报。而戴维森等( 犇犪狏犻狊狅狀犪狀犱犅犻狀 犵2008 )的研究恰恰指出,在注
   重公平交易的群体中,的确存在“公平敏感型”人群,他们极其重视投入
   与回报的比例关系,高投入便期待相应的高回报。如果期待的结果未出
   现,其对公平现状的正面认知便会降低。为此,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 3 :教育程度对分配公平感的正向影响会因预期收入与实际
   收入的差距扩大而降低,教育程度越高,降幅越大。即,随着预期收入
   与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社会成员认为收入分配公平的机率会随着教
   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
       基于此,在教育(地位获得) → 分配公平感这一“结构地位决定论”
   的解释路径之外,以预期收入这一“期待水平与价值尺度”为参照点,我
   们便建构了另一条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新思路:教育投入 → 回报期
   待 → 分配公平感。

       二、数据与研究设计

       (一)统计数据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自 犆犌犛犛2005 全国综合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分层
   设计和多阶段 犘犘犛 方法,基于全国 2801 个区县单位,共获得样本数 10372
   个。以 16-65 岁处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个体为研究对象,从中剔除从未有
   过工作经历/在学的样本,实际进入模型的有效样本 1 为 7138 。
       (二)变量设计

       本文的因变量为分配公平感。基于分配公平感的微观意涵,对该
   变量的现有测量有指数法、主观评估法和量表法等(王甫勤, 2010 )。本
   文采用的是主观评估法。具体而言, 犆犌犛犛2005 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
   询问被访者基 于 个 人 的 能 力 和 工 作 状 况,询 问 当 下 的 收 入 “是 否 合

   1. 在上述基础上,去除相关变量填答“不适用、不清楚”或缺失的个案。笔者将这些被删除的
   个案统一编码为“ 1 ”,剩余有效个案编码为“ 0 ”,生成一个因变量,并以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变量
   为自变量进行逻辑回归。结果显示,被删除的个案不受主要变量影响,表明这些个案并未存
   在系统性缺失。

                                                          · 1 4 9 ·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