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55

社会· 2015 · 1

   剥夺较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能更好地解释公平感的形成机制。
       那么,基于该理论,具体到教育因素,教育对公平感的影响又将呈现
   怎样的路径?既有研究在两个方面为这一思路的尝试留下一定的空间:
       ( 1 )由于预设性的将教育获得视为一种优势地位而非指向地位获
   得的投入,既有研究鲜有将教育因素带入“相对剥夺理论”的解释路径
   进行探查。
       ( 2 )关于“价值尺度及期待水平”这一参照点,在有关中国公众收
   入分配公平感的研究中并未给予其相应的重视。尽管在一些主观意识
   研究中存在着一”些结构地位决定论“无法解释的矛盾现象,比如,李汉
   林、李路路( 2003 )的研究发现,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单位组织的不满
   意度越高,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却对单位组织的不满意度相对较
   低;罗忠勇、尉建文( 2009 )直接观察到,对不公平感的认知因为工人拥
   有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本而增强;孟天广( 2012 )也指出,教育水平对分配
   公平感的影响并非线性,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人更倾向认为结果分配
   不公平。就这些矛盾结果,研究者做出一些推测,认为他们的负向认知
   可能来自对收入回报的高期望同现实获得的低水平之间的落差(李汉
   林、李路路, 2003 ;孟天广, 2012 ),但并未就这种矛盾结果做出具体回
   应,这便为新的考察路径提供了空间。
       2. 教育投入 → 回报期待 → 分配公平感
       教育具有社会分层功能,对教育的投入是社会成员对个人社会经
   济地位的投资。这意味着,教育投入的背后有基于投入的、直接指向个
   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回报期待,教育程度越高,回报期待就越高。因
   此,以基于教育投入的“期待水平”为切入点,可以在相对剥夺的路径内
   重新思考上述矛盾结果。
       由于存在基于教育投入的回报期待,所以,并非实际回报的绝对
   值,而是实际回报同预期收入回报的吻合情况会对其公平认知产生影
   响,从而产生结构地位视角外的复杂的条件性关系,即,教育对公平感
   的正向影响可能会随着预期收入的实现状况发生变动。那么,教育程
   度更高的人,会不会因为高投入而期待更高,更关注投入回报?而在面
   对预期回报没有实现的情况时,对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而言,相对剥
   夺感是否更强、更倾向降低对公平与否的正面认知呢?长期以来,获取
   高教育程度以获得地位与财富回报几乎是社会成员的普遍共识(李春

    · 1 4 8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