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93

社会· 2014 · 6

     犫犪狊犲犱狅狀狑犺犻犮犺狋犺犲狊狌犫犮狅狀狋狉犪犮狋犻狀 犵 狊 狔 狊狋犲犿犮狅犿犲狊犻狀狋狅犫犲犻狀 犵 .
     犓犲 狔 狑狅狉犱狊 : 犪犱犿犻狀犻狊狋狉犪狋犻狏犲 狊狌犫犮狅狀狋狉犪犮狋 , 狅狉 犵 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犪犾 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狊犺犻 狆 狊 , 狉狅犾犲 狅犳
     犵 狅狏犲狉狀犿犲狀狋 , 犿狌犾狋犻犮犲狀狋犲狉犮狅狀狋狉狅犾 狆 狅狑犲狉



       问题

       受到韦伯的影响,学界通常以科层制的理想类型为依据,阐发其他
   “偏离标准”的官僚行为。但周黎安( 2014 )转换了处理视角:他以“行政
   发包制”为基准反观科层制,视大量的“非正式”制度和“变通”实践为治
   理行为中的“均衡”常态,因为发包制本身包含了对承包方“自由裁量
   权”的默许。作为有价值的分析性概念,“行政发包制”对于政府治理的
   特征性概括,提升了学界理解多种治理模式的能力。
       不仅对现象做出概念抽象,周黎安( 2014 )还尝试对行政发包的运
   用做出了解释。他以市场与科层的分类为基础,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何
   中国科层制使用了类似市场激励的规则来推进行政执行?为什么中国
   在政府内部嵌入了一个相对分权和市场化的发包制?
       周文回答的要点有三:其一,中国广阔的疆域、各地地域、文化和自
   然条件的巨大差异,导致治理成本上升,属地发包可以显著减少中央治
   理的监督和管理成本;其二,中国长期贯彻自上而下的统治逻辑,普通
   公民参与治理的机会有限,加之法治不完善,使得公共服务的质量压力
   让位于治理的成本压力,因而定限包干占据了主导形式;其三,为了有
   效降低委托人(最高统治者)面对的统治风险,一种集权与分权的独特
   安排应运而生:由委托人集中控制重要权力,如人事权、干预权、审批权
   和指导权,而承包人被默许其他剩余权力,这些剩余权力虽然未经明示
   授予,但却包含在发包项目中,类似于得到实际的承认。上述解释主要
   从两个方面———治理成本和风险防范———说明行政发包制的形成,其
   视角在最高权威面对外部约束的模式选择,基本逻辑是成本和收益衡
   量,强调经济(成本计算)和政治考量(统治风险)对于治理方式形成的
   影响。
       但是,哪个统治体系不受制于这两个问题呢?如果说,多样性的地
   域、文化和自然条件差异决定了行政发包制的形成,那么在几个世纪的
   历史进展中,世界上不少地区同样存在“疆域、地域、文化和自然条件的

    · 8 6 ·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