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1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141

社会· 2014 · 6

   论》中的相关论述,涂尔干提出的道德教育所要培育的要素,仿佛指的
   就是消除或缓解自杀的方法。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绝对,但是,在“纪律
   精神”( 狊 狆 犻狉犻狋狅犳犱犻狊犮犻 狆 犾犻狀犲 )和 “失 范 性 自 杀”、“对 社 会 群 体 的 依 恋”
   ( 犪狋狋犪犮犺犿犲狀狋狋狅狊狅犮犻犪犾 犵 狉狅狌 狆 )与“自我主义的自杀”、“自主”( 犪狌狋狅狀狅犿 狔      )
   或“自决”( 狊犲犾犳犱犲狋犲狉犿犻狀犪狋犻狅狀 )与“利他主义的自杀”及“宿命性自杀”之
   间,我们的确很容易就能确立起某种对应关系。
       在论及道德的首要要素———“纪律精神”时,涂尔干( 2001犫 : 29 、 33 )
   认为,“道德的功能首先是确定行为,固定行为,消除个人随意性的因
   素”,而“纪律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他进一步指出,“道德规定的总体
   对每个人来说都构成了一堵想象出来的墙,在墙脚处,大量的人类激情
   简直都死光了,再也不能前进了。同样,正因为这些激情受到了抑制,
   所以才会有可能满足它们”(涂尔干, 2001犫 : 44 )。因此,“通过纪律这种
   手段,我们可以学会对欲望进行控制,没有这种控制,人类就不可能获
   得幸福”(涂尔干, 2001犫 : 50 )。虽然不能说这样的论述直接就是针对失
   范性自杀的,但当我们将失范视为其时代的一个主要问题或病症时,这
   种关联性就难以否认。
       当涂尔干( 2001犫 : 59 、 66 )转向对道德的第二个要素———“对社会群
   体的依恋”的论述时,其侧重点转向人们追求的“目的”方面:“由道德规
   范规定的行为,总是追求非个人目的的行为”,而能够为道德行为提供
   目的的,只有社会。所以,涂尔干( 2001犫 : 65 )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生活领域的起点,就是集体生活的起点,换言之,只有在作为社会存在
   的意义上,我们才是道德存在”。依据其人性两重性理论,他认为,“当一
   个人只拥有自我时,他所拥有的不过是一个不完整的自我”(涂尔干,
   2001犫 : 69 )。个体存在的意义和需要的情感只有到社会和群体中寻找,而
   道德“把我们引入滋养我们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恰好使我们能够发展我
   们的个性”(涂尔干, 2001犫 : 73 )。诸如此类的论述和他在论述自我主义的
   自杀时得出的那些“命题”,即自杀与宗教团体、家庭群体以及政治社会
   的整合程度成反比(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51 : 208 ),可以说是高度一致。 28


   28. 比较有意思的是,前文 曾 指 出 涂 尔 干 认 为 自 我 主 义 的 自 杀 和 失 范 性 自 杀 具 有“同 源 关
   系”,是“同一社会状况的不同方面”,而他在《道德教育》中也有类似说法,比如,纪律和集体理
   想“不过是同一实在的两个方面而已”(涂尔干, 2000 : 84 )。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两个文
   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性。

    · 1 3 4 ·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