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4 - 《社会》2014年第6期
P. 144
自杀与现代人的境况
部代表性著作。 31 在那个“世纪末忧郁症”( 犕犲犾犪狀犮犺狅犾犻犪 )盛行的年代,
“自杀”是一种时代病。涂尔干运用其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种看
似个体所患的“集体病”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并开出了涂尔干式
的“处方”。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众所周知, 19 世纪是一
个激荡着各种社会思潮的时代,这些思潮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进
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当然也是世纪末的一种境况。涂尔干显然注
意到这种境况,并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事实”。例如,据莫斯所
说,涂尔干最初的 博 士 论 文 选 题就是“个人 主义与 社会 主 义之关系”
( 涂尔干, 2003犪 : 126 ),这个背景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涂尔干为何提出
自我主义、利他主义、失范等“自杀潮”来解释自杀现象。这实际上可以
和我们此处要提及的第二个问题,即涂尔干提出的解决自杀问题的方
法一起讨论。他在本书“结论”部分( 犇狌狉犽犺犲犻犿 , 1951 : 378犳犳 )首次提出
“职业群体”( 狅犮犮狌 狆 犪狋犻狅狀犪犾 犵 狉狅狌 狆 )或“法团”( 犮狅狉 狆 狅狉犪狋犻狅狀 )的概念,并以
此作为针对自杀问题的主要解决之道。如果联系到他后来为《社会分
工论》写的“第二版序言”(涂尔干, 2000 )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
尔干, 2001犪 )中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认为,作为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一
个标志性概念,“职业群体”的构想或方案实际上标明了他针对现代性
问题的一种实质性立场:既不同于个体主义、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第
三条道路”。 32 在《自杀论》中,我们在“自我主义—失范”与“利他主义—
宿命论”的区分中,隐约可见“个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张。 33 这也
有助于理解涂尔干为何选择构建“中介性”的群体来平衡个体与社会的
关系,从而意欲在根本上缓解或消除自杀。
和韦伯、齐美尔、滕尼斯这些对现代性持比较悲观的态度的德国社
31. 以往对以所谓的“ 1890 一代”为代表的“古典社会理论”的研究,常常忽略了这一代研究者
的身生处境,从而导致对这个时期的社会理论的诸多误读。关于涂尔干及其社会理论与“世
纪末”的关系,可参见:莫斯初维克( 犕犲狊狋狉狅狏犻犮 , 1991 )和富尼( 犉狅狌狉狀犻犲狉 , 2005 )。
32. 当然,这是一 个 需 要 细 致 论 述 的 观 点。 例 如,他 在 《职 业 伦 理 与 公 民 道 德》(涂 尔 干,
2001犪 )中,明确将“职业群体”置于个体与国家之间。
33. 虽然涂尔干在论及“宿命性自杀”时提到“身体和道德上的专制”,但只有少数研究者对此
给予足够的重视。除前文提及的洛克伍德( 犔狅犮犽狑狅狅犱 , 1992 )外,拉卡普拉( 犔犪犆犪 狆 狉犪 , 1972 : 171
-176 )明确地将这种自杀类型与“独裁主义”( 犪狌狋犺狅狉犻狋犪狉犻犪狀犻狊犿 )以及“纳粹集中营”这样的具
体例证联系起来。涂尔干虽然囿于其社会演进的历史哲学而对此重视不够,但在一个依然广
泛存在着各种专制、独裁制度的现代社会,这种自杀类型的现代意义无疑是不能低估的。
· 1 3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