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82
移民的呼声
中,教育水平更高的人的确有更高的公民参与频率(陈福平, 2009 )。 5
教育也可能通过推动制度环境的变化而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参 见 图 1 中 的 逻 辑 ( 4 )和 ( 2 )]。 博 特 罗 等 ( 犅狅狋犲狉狅 , 犘狅狀犮犲犪狀犱
犛犺犾犲犻犳犲狉 , 2012 )认为,因为政府官员害怕受到处罚,所以公民对政府不
当的做法进行抱怨能够改进制度质量。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会有更
多的报怨,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具有高教育水平的人更加有社会公
益( 狉狅狊狅犮犻犪犾 )的倾向,对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第二,受高等教育的人
狆
更不怕被政府官员报复,因为他们更知道法律规则;第三,教育水平高
的人知道如何更有效地抱怨。如果以此为理论依据,教育是可以消减
户籍身份对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制约的。但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下,
教育推动制度变革的作用却未必一定很强,这要看讨论的教育和制度
是什么样的制度。如果制度足够强,就会有相当数量的人得益于这个
制度,以至于得益群体有足够强的动机和足够多的人去维护既有制度,
那么,教育推动制度变革的作用就可能会被抵消。同时,如果移民群体
中的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所受的教育并未使其具有更强的公益倾
向,那么,他们也不会成为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本文也将检验个人的教
育水平是否能够消减户籍对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制约作用。要检验
这一点,就需要在经验模型中加入教育水平与户籍身份的交互项。因
为教育和收入水平通常是高度相关的,因此,也应在模型中同时控制收
入水平以及收入水平和户籍身份的交互项。
二、数据、模型与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的数 据 是 2010 年 的中国 综合 社会 调查( 犆犌犛犛2010 )数
据。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分层抽样方法,将调查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必
选层,该层总体为入选大城市的市辖区家庭户;二是抽选层,该层总体
为去除必选层市辖区以外全国所有家庭户。本次调查的最终接触样本
量 17664 个,其中必选层 4000 个,抽选层 13664 个。在本研究中,我
们剔除了极少量的蓝印户口、军籍和没有户口的样本,进一步将研究对
5. 在这项研究中,因变量主要是通过对几个问题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公民参与因子。其
中,公民参与的活动包括健身体育活动、娱乐文艺活动、同学同乡同行联谊活动、宗教信仰活
动、有助于增进培养教育子女能力的活动、有助于提高个人技能技术的活动和公益义务活动
(陈福平, 2009 )。
·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