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社会》2014年第5期
P. 81

社会· 2014 · 5

   中,孙秀林( 2010 )利用上海市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非上海户籍人口的
   确更少地参与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2 但这篇文章的非上海户籍人口样
   本较少,被解 释的 变 量 也 仅 限 于区 人大 代表 的选 举。彭 君 华 和 彭 琳
   ( 2012 )在对上海郊区一个村委会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本村人有强烈的
   动机阻 止 外 地 人 染 指 本 村 选 举。 与 这 上 面 两 项 研 究 不 同,熊 易 寒
   ( 2012 )对上海市案例的研究表明,户籍并没有对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
   造成显著影响。当然,他也认为,在小区层面举行的活动(如业委会选
   举)更多地是为了争取业主福利,而不是行使民主权利。因此,移民的
   公共参与行动是否受到了制度的制约仍有待经验数据检验。
       如果说移民因为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从而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更
   少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那么,是否其中具有较高教育水平者会较少
   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换句话说,是否教育能够成为一种推动制度变
   革的力量来消减户籍身份的影响呢?教育对公共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影
   响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效应。首先,教育会直接影响公共意识和公共
   参与[参见图 1 中的逻辑( 3 )]。政治参与是公共参与的重要方面,既有
   研究发 现,教 育 水 平 提 高 能 够 增 加 政 治 参 与 ( 犅狉犪犱 狔 犲狋犪犾. , 1995 ;
                                                    ,
   犉犻狀犽犲犾 , 2002 )。 3 教育影响政治参与的机制有三方面:第一,教育能够提
   升个人的政治知识和技能。第二,教育能促进社会流动,改变一个人的
   政治资源和利益诉求。通常,受到更高教育的人对公共品提供或公共服
   务有更高的需求,因此也有更多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行动。第三个途
   径是政治社会化( 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狊狅犮犻犪犾犻狕犪狋犻狅狀 ),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会影响个
                  狆
   人的价值观和政治态度,譬如支持民主的价值倾向或者形成权威型人
   格。 4 在一项运用上海市样本进行的研究中,没有发现教育水平对于选举
   区人大代表有影响(孙秀林, 2010 )。而在全国范围的“公民参与”的研究


   2. 值得一提的是,孙秀林( 2010 )发现,外来人口更多地拥有社会参与网和讨论网,有助于减
   少其户籍身份对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其中,社会参与网是指参与到“同乡、校友、战友聚会、
   居委(物业)组织的会议(活动)、宗教聚会、兴趣群体的聚会、志愿者活动”的频率加总,而讨论
   网是指“个人生活中遇到某些问题(例如工作、家庭、感情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找人商量”的
   人数。不同的是,在本文中,社会参与的频率本身就是被解释的变量。
   3. 也有研究认为,教育与政治参与之间只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并非是提高教育就会增加政治
   参与的因果关系( 犓犪犿犪狀犱犘犪犾犿犲狉 , 2008 )。
   4. 此处要感谢熊易寒博士的讨论。


    · 7 4 ·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