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50

论无权者之权力的生成


   络。只要街坊愿意发声,就会有人听到,就会有组织或者个人进行救
   助。如果最近的层次无法解决,就会将其扩散到更大的网络。
       网络的核心部分当然是受影响的街坊,他们为组织的建立和存在
   提供合法性。由于是“原住民”,他们在面对官方时“讲话都大声些”,用
   词和语气都可以更加严厉,要求也可以更高。因为他们是重建计划的
   被影响者,对居民受到的种种不公有切肤之痛,在捍卫家园时情理兼
   备,能充分发挥本土力量。与街坊同处于核心的是还有几位关键义工,
   他们是阿冼、维怡和柏齐等人。家住新界大埔墟的阿冼在辞去社工职
   务后仍积极义务参与并领导关注组的行动。而身为艺术工作者的维
   怡,曾因受到压力而从某社团辞职,也依然义务性地继续参与利东街运
   动。他们和其他社会运动人士一起为街坊培力,提供策略和指明行动
   路向,并引荐了乐施会扶贫项目等更好的资源。
       权力生成网络的第一层次是社区网络和地区性社会组织。地理位
   置的邻近使同区的社会组织都属于重建项目的持份者( 狊狋犪犽犲犺狅犾犱犲狉狊 ),
   形成了较紧密的结构性力量。“ 犎15 关注组”的社区网络包括圣雅各福
   群会和湾仔区议会等正规大型组织。虽然他们与关注组在理念、行动
   目的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但可以根据形势而合作。圣雅各提供场地、
   社工和职业网络,区议会则出版一些社区刊物,处理很多程序事务,客
   观上支持了利东街运动。而“蓝屋关注组”、“街市关注组”、“露天市集
   关注组”等湾仔草根组织以及其他重建区的街坊组织,则组成“无权者
   大联盟”,与“ 犎15 关注组”行动上相互声援,精神上互相支持。
       第二层次是香港多元的公民社会组织,包括 犖犌犗 组织、专业组织、
   媒体、艺术团体,还有知识分子、学者等,为关注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
   境。李欧梵、董启章、梁文道等著名学者、文化人和传媒人经常撰文对
   政府进行批评,对街坊褒奖。他们还透过即时响应,与天星码头、皇后
   码头等类似公共事件结合起来,将议题从经济层面提升到文化保育、公
   共空间和民主规划等文化政治层面,将利东街与城市规划、普选等更大
   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对运动起着建构作用。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被街
   坊加以引用,成为有力的武器。规划师、建筑师等团体和个人所提供的
   专业知识和义务协助,不仅减轻了关注组的经济压力,也使“哑铃方案”
   达到足够的专业水准,进入城规会审核程序。民间博物馆、录影力量、
   影行者等文化艺术团体与个人将社区运动与文化艺术糅合,使社区的

                                                           · 4 3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