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47

社会· 2014 · 1

       媒体对重建居民的报道都比较负面。如果说要更高的赔偿,
       一定死紧。 23 政府的公关策略做得不错,告诉社会赔偿了 3 倍
       的市价,但其实都买不到四围的物业。 24
       正是权力机关令人失望的表现,使街坊不再寄望于当权者,而努力
   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居民大概的想法以后,就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把
       街坊继续留在这里生活呢?怎么可以告诉政府,告诉香港的
       市民、社会,我们要留在这个地方,不是要更多的钱。社会运
       动的力量都从公众支持中来。如何进行社会动员?怎样在不
       谈钱的情况下让街坊留在这里?关注组不停在想怎么可以在
       不同的领域里面,将居民的想法有效率地告诉社会,而不会令
       别人误会,不会有机会给政府抹黑我们。每一天我们去不同
       的大学,去不同的专业机构,告诉他们,有多少个家庭,很早在
       湾仔居住,有什么样的故事。我们的理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需要他们的帮忙,为什么没有他们的帮忙,我们会死掉。 25

       求助不同的学者后,关注组希望能够“重构”市区重建。“重建是一
   个生活的问题,这个生活问题跟政策有关系,跟法律有关系,跟几个不
   同的法律有关系,跟媒体的报道有关系,就是一个文化政治的问题,牵
   涉不同领域的一个问题。”关注组发动力量,由居民口述,学生记录,整
   理出 20 多个街坊的生命故事,“就是他们从几多岁在湾仔出生,他们在
   湾仔结婚,他们在湾仔生了孩子,他们的孩子在湾仔什么地方读书,然
   后他们的孙辈又怎么样。”故事主人有年轻的业主,有 10 岁就搬进来的
   老租户,有独居的婆婆,还有楼上楼下的整个家族。 26 阿冼说:“我们只


   23. “死紧”,粤语,死得快、正在死的意思。
   24. 参见: 2009 年 8 月 21 日与阿冼的访谈,有删改。
   25. 参见: 2009 年 7 月 15 日与阿冼的访谈,有删改。
   26. 这些故事有的发表于《明报》等报纸,不仅被关注组作为哑铃方案之内容递交给城规会,
   还被编辑成书(周绮薇等, 2007 )。包括“ 犛犪犿 仔:我是湾仔的养料”( 狆 .6-7 ),“温雪珍:我的
   记忆与感情都在其中”( 狆 .20-21 ),“叶美容:旧区特色楼梯铺”( 狆 .22 ),“陈惠兴:利东旧梦”
   ( 狆狆 .28-29 ),“吴拾伯伯:退休本想住湾仔”( 狆 .30-31 ),“甘太:厦门街上,宁做一棵树”( 狆 .
   36-41 ),“谭健阳:重建影响我,重建局理应负责”( 狆 .56 ),“利士车行黎炳兴:艰苦经营的生
   意网络”( 狆 .57 ),“曾婵:一生积蓄,变成稫样”( 狆 .58 ),“江太:重建令我失去生活主导权”( 狆 .
   59 ),“志成印帖岑女士:怎可一味只有拆?”( 狆 .60-61 ),“徐老:我叫徐益尧”( 狆 .140-141 )。

    · 4 0 ·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