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42

论无权者之权力的生成


   市增长联盟( 狋犺犲犵 狉狅狑狋犺犮狅犪犾犻狋犻狅狀 )却注重地方的交换价值,忽视甚至完
   全无视生活文化与本土历史,并通过权力的实施征用、改造和挪用地
   方,割断了人与地方之间的独特联系( 犕狅犾狅狋犮犺 , 1976 )。当居民不服从
   时,社会运动就产生了。旧区、街道和唐楼作为与众不同的生活世界,
   以及由此特殊地方而生发出来的社区网络和本土经济等,都成为利东
   街居民运动抗争的“武器”。
       利东街社会运动过程暗合了“社会戏剧”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7 年 10 月,政府将利东街及其周边划分为重建区却悬而未决。重
   建计划带来各种威胁:金融危机和楼市的跌宕起伏让业主担心物业卖
   不出好价钱,或放弃维修和改善,或贪图赔偿而赶走租户,使租户处于
   生活环境恶化和生活不确定的状态;商户担心行业经济流失;关注城市
   规划和社会文化的人士则担心推土机式重建将毁掉旧区、社区网络和
   本土经济,使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面临“破裂”。
       第二阶段, 2003 年 10 月,市区重建局(以下简称市建局)宣布正式
   启动 犎15 项目 13 是破裂转化为危机的标志。一部分人必须离开湾仔,
   一部分人必须寻找新的商铺,还有一部分人被迫改变生活计划。虽然
   小部分长者因为重建很快申请到了公屋,但大部分街坊认为当局没有
   正确行使权力,他们于是在社工的帮助下成立了志愿组织“ 犎15 关注
   组”,开始与当局交涉,协商保留具有浓厚香港味的喜帖街。运动最激
   烈时,关注组经常参与的成员有近百人,除了通过请愿、游行和游说议
   员等方式与市建局、城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城规会)和立法会等权
   力部门沟通交涉外,还在专业人士帮助下提交了香港历史上首个自下
   而上、由居民设计的重建方案———“哑铃方案”。 14
       第三阶段,“ 犎15 关注组”作为社会运动组织继续进行抗争,政府则


   13.犎15 项目包括湾仔利东街、麦加力歌街等 8 条街道,占地 8900 平方米,是市区重建以来
   最大的发展项目,发展成本预计 35.75 亿元,涉及 647 个业权、 100 多家小商铺、 930 个家庭、
   2000 多名居民,赔偿费用约为 17.3 亿元。
   14. 该方案一可以防止原方案中大型商场所引起的屏风效应;二可以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中
   段唐楼,并找出空间给新建的楼宇及其他社区设施;三可以让愿意留在利东街的居民选择复
   修楼宇或补回楼龄差价购买新楼,保持喜帖街的社区网络、产业特色和行业规模;四是保留和
   清拆方式混合使用,解决了市建局资金问题,商业利润也不至于受损。该方案两头高中间低,
   形似哑铃,因此被称为“哑铃方案”。参见:“多赢方案:落实以人为本,缔造可持续发展湾仔”,
   网址: 犺狋狋 狆 :// 狑犪狀犮犺犪犻.狀狅犻 狆 .狅狉 犵 / 狆 狉狅 狆 狅狊犪犾 ,最后访问时间为 2010 年 1 月 20 日。

                                                           · 3 5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