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39

社会· 2014 · 1

   事……的权力”( 狅狑犲狉狋狅 ),是不一定得到明确保护的权力。
                 狆
       “无权者之权力的生成”可以定义为无权者采取行动而使权力结构
   发生变化的一个社会过程。面对权力系统已经确定的政策,本应无条
   件接受的无权者通过自我教育、学习、外在资源和智力支持网络,逐渐
   了解这 些 决 定 背 后 隐 藏 的 政 治 利 益 和 自 我 权 益,形 成 “认 知 解 放”
   ( 犮狅 犵 狀犻狋犻狏犲犾犻犫犲狉犪狋犻狅狀 ),即 把 客 观 不 公 转 化 为 主 观 不 满 ( 犕犮犃犱犪犿 ,
   1982 ),从而以策略性的方式组织受影响群体,动员社会资源,采取合法
   的非暴力抗争不断增强参与公共决策的能力,最后在与当权者的沟通
   过程中掌握一定的主动,获得社会舆论和大众的认可。这种权力的生
   成能够迫使当权者承认无权者在具体决策中的相对优势,在决策中吸
   收无权者的解决方案,改变、妥协和让步,甚至放弃已有决策。

       三、街道、居民与运动

       本研究以香港利东街居民反拆迁运动为例展示权力的生长过程,
   有关资料是笔者 2006-2010 年通过在香港的田野调查获得。
       利东街地处香港岛中心地带的湾仔旧区,位于皇后大道东和庄士
   敦道之间首次填海所得的地块上,长 150 米、宽 9 米,略有弯曲。第一
   代的唐楼大多三层高,大约在 1911-1920 年建成(郑宝鸿, 2000 )。楼
   宇高 9 米、宽 9 米,设计重于采光和通风功能。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利东街经历过一次自上而下的重建和规划,由几个私人发展商建成六
   层高、天台相连的唐楼,成为当年湾仔最高、最新式的楼宇。大约 50 幢
   唐楼整齐划一,地铺相连,培育出趣味盎然、关系紧密的小社区。
       住宅业主和租客大部分是长期居住于湾仔及附近的老街坊,多数
   人已在此生活了数十年甚至两三代,邻里彼此熟悉,守望相助,具有比
   较浓厚的社区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意识。资料显示,当年兴盛的时候,包
   括印刷业在内的小手工业常常需要外发工,这些人往往是一些住在附
   近的家庭主妇,这样既能照顾孩子又可以帮补家计。利东街以街坊之
   间的经济合作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互利互助的社区网络。
       利东街主要是住宅建筑,这些旧唐楼只是花架和骑楼,普通但并不
   显得破落,人们走过虽不会特别注目,却不能因此抹煞古旧的价值。据
   说利东街是全港第一批“石屎” 5 唐楼和第一批出现抽水马桶的街道,


   5. 香港人对水泥的称呼。

    · 3 2 ·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