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43
社会· 2014 · 1
根据抗争不断调整对策。 2005 年 11 月至 2006 年底,市建局依据《收
回土地条例》强行收回了全部业权,并按照既定程序展开后续工作。当
然,为了赢得居民的服从和社会的认可,当局对重建计划进行了一些修
改,例如,确定“姻园”主题、降低整体发展密度和高度,以及提出社会企
业等,以期尽可能对双方关系进行补救,这是一个宣称文明的权力体系
必须做到的。
这期间,关注组动用所有能够利用的方式和渠道向既有权力体系
发起各种挑战,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利东节”、征文比赛、电影放映会
和文化导赏团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战争”,并与其他保育活动呼应
以引起思考和辩论,始终将利东街运动保留在香港的主要社会议题中。
对此,市建局也作出回应,采纳了“哑铃方案”的部分创意,并于 2007 年
5 月的城规会表决通过。之后,市建局开始清拆利东街,引发了 10 月 5
日的青年阻街行动。 11 月,关注组与新任规划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进
行会谈后,再次提交方案,要求保留中段唐楼并减少停车位。 12 月 23
日,因为市建局开始清拆尚存争议的中段唐楼,关注组成员叶女士在街
头进行无限期绝食表示抗议,并要求政府高层干预此事,几位高层官员
均对其表示了慰问,但认为项目不能因为有人绝食就停下。 2008 年 1
月 11 日,城规会否决了居民的“改正方案”。同年 3 月,利东街地盘建
筑被全部清除,保育运动基本宣告失败。
第四阶段,随着中段唐楼的被拆,利东街运动成为历史,但“ 犎15 关
注组”被保留下来。由于与政府在城市意义方面存在“不可挽回的分
歧”,无法达到重新整合的状态,关注组一边研究如何才能遏制市建局,
为以后面临重建的街坊争取可能的权益,例如楼换楼、优先回迁等,一
边开始思考组织自身存在的前途。关注组最终成功申请到一笔 40 多
万元的扶贫基金,成为比较正式的公民社会组织,主要在重建领域进行
政策咨询和公民教育。
四、权力的生成:框架分析
社会运动是一个话语、互动的持续建构过程( 犕狅狉狉犻狊 , 1981 ),由此,
,
政治机遇结构( 狅犾犻狋犻犮犪犾狅 狆狆 狅狉狋狌狀犻狋 狔狊狋狉狌犮狋狌狉犲狊 )( 犜犻犾犾 狔1978 ; 犕犮犃犱犪犿 ,
狆
1982 )、行动的“文化资源库”( 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狉犲 狆 犲狉狋狅犻狉犲 )(赵鼎新, 2006 )、资源
,
,
动员( 犣犪犾犱犪狀犱 犕犮犆犪狉狋犺 狔1979 ; 犜犪狉狉狅狑 , 1998 ; 犜犻犾犾 狔1978 )以及框架
· 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