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社会》2014年第1期
P. 226

叩开“受苦人”的历史之门


   色彩,各种资源向它们倾斜,各种便利之门向它们打开,各种灯光打在
   它们身上,各种人物的升迁起落也与它们捆绑在一起,这就使它们既具
   有其他同类物完全不具备的条件和机会,同时其日常生活形态也遭遇
   了空前的冒犯和侵扰。而从学术分析的眼光来看,“典型”恰是我们透
   视权力和与权力遭遇的底层各色人物的契机。因此,典型村比其他村
   庄能够更好地展示底层的面貌,郭著所研究的骥村就是一个典型村。
   这个原本普通的村庄,前因 1942 年张闻天率领延安农村调查团来此完
   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后因“亚洲部”(抗战时期
   中共中央机关的代称) 1947 年的进驻,从而成为一个驰名中外的村庄。
   多年来包括周锡瑞在内的诸多中外学者对该村的调查研究,也使其成
   为中国现代村庄研究的一个著名标本。十多年前,孙立平和郭于华两
   位学者开始合作主持“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
   集计划”,将骥村作为口述史研究的首选村庄之一,就体现了他们对典
   型村在学术价值上的敏感性。我们可从十多年后完成的郭著中处处看
   到典型村的不典型性,比如,因为“亚洲部”的进入,吊打地主的现象很
   快被禁止,而周边村仍然普遍存在着土改中过度使用暴力的现象,这是
   骥村因为典型村而“得福”的一例。骥村因为被确定为县土改的试点村
   庄,由边区保卫处处长亲率工作团来骥村,因此执行的土改清算标准特
   别严厉,结果引发了骥村在土改清算中空前的乱局(何江穗, 2001 ;李放
   春, 2008 ),这又是骥村因为典型村而罹祸的另一例。无论是得福,还是
   罹祸,都使底层的生活底色和众生诸相有了更多被展示的可能性。
       其次是观事端。如果说底层平常深埋于平静的水面下,那么,每当
   大风大浪袭来时,底层就有可能被掀个底朝天。这也是孙立平( 2000 )
   在研究中国农村时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策略的缘由,即只有在“有事
   情”的时候,日常生活的逻辑和社会关系的微妙才会被充分地展示出
   来。郭著深得“过程—事件”分析策略之精髓,把分析聚焦在对骥村影
   响深远的几个政治运动上:土改、大跃进、四清和文革,而在每一个政治
   运动中,也紧紧抓住最具震撼力的事件,如土改中异常混乱的“清算风
   云”,大跃进中的大饥荒,集体化中的“运动经济”,四清中的派系劲斗,
   以及文革中的“钟泰之死”等等。在这些惊心动魄的事件中,在那些暧
   昧不清的形象中,充满了种种矛盾或破绽。但正是在这些矛盾和破绽
   中,使我们得以感受底层命运的张力,窥见底层生活的状态。

                                                          · 2 1 9 ·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