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77
社会· 2013 · 6
二、神话叙事作为心理促进的本土经验
(一)神话:文化经验的幕后协调者
在“ 5 · 12 ”汶川地震中,汶川县威州镇黄土坎村 8 岁的羌族女孩妍
玛(化名)失去了母亲、妹妹和两个亲戚。她曾经用晦暗压抑的色调,描
绘了灾难中两只希望冲出遮天蔽日灾难世界的金黄色小鸟的无助和自
己孤独一人站在倒塌的房屋前流泪哭泣的情景,借以表达自己内心的
悲伤。然而大半年后,她的第二幅画则描绘了自己身着鲜艳的传统羌
服,和弟弟微笑着手牵手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田野工作对于妍玛心
理自我表征显著变化的故事背后所挖掘的信息是,灾难发生后,妍玛只
能去 80 多岁的外婆家,与外婆住在一起。地震后因村寨许多房屋倒塌
和损坏,不少原来的住家在当地政府安排下也正陆续搬迁移居到其他
平坝地区。不像靠近县城的萝卜寨和秉里村灾后常有外援社会组织与
团队到访施助,黄土坎村远在大山深处,很少会有外来援助者的到来,
剩下的几户村民显得特别孤单。妍玛很长一段时间一到夜晚就会难过
伤心,此时心疼妍玛的外婆就会搂着小妍玛讲述那个直到外婆去世也
没有讲完的故事。外婆说,老辈子的人在以前多灾多难,能够一路走
来,都是因为羌寨一代代讲述这样一个寨子里先人的神奇故事,这就是
“木姐珠与斗安珠”的故事。据本土学者讲,这是羌族释比经典(也称释
比唱经)里的一个主要神话故事,过去生活在山沟羌寨的儿童大都是听
着这个故事长大的。 5 显然,这则对于妍玛灾后心灵成长产生推动作用
的羌寨神话故事中,一定包含了族群应对灾难创伤之生活经验的密码。
每一个社会和族群社区共同体中用于健康行为促进的本土文化经验和
地方知识文本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族群共享的神话主题作为儿
童心理问题解决的积极性替代,是基于神话叙事在羌文化语境中对于儿
童普遍适宜性的考虑,同时也是依据当地社区关键人物(本土学者、文化
首领、村民、乡村教师和父母)和儿童对于羌文化知识文本理解探索的结
果( 犌犪狅 , 犲狋犪犾. , 2011 ; 犠犪狀 犵 犲狋犪犾. , 2011 )。 6
,
5. 参见:柴绍章、马前国、陈有和、刘兴贵、赖中理 .2009. 灾后羌寨村民临时转移安置与心理
救助回顾[ 犌 ]//四川羌寨受地震影响儿童心理康复需求评估报告(附录附件 4 ): 24-26 。
6. 参见:柴绍章、马前国、陈有和、刘兴贵、赖中理 .2009. 灾后羌寨村民临时转移安置与心理
救助回顾[ 犌 ]//四川羌寨受地震影响儿童心理康复需求评估报告(附录附件 4 ): 24-26 。
· 7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