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73
社会· 2013 · 6
受损倒塌的房屋、人们的惊吓、奔跑、悲伤等。相对其他恢复期阶段状
态元素的表达,除了包含两个图形元素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别外,含有一
个或三个以上图形元素在儿童表现不同阶段绘画中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性。多元素表现阶段一的儿童绘画明显占比较高( 71.75% ),凸显了灾
难发生一年后绝大多数儿童仍然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处于灾难“当下
恐惧情景”持续而又缓慢变化的影响中,而这些儿童在灾难发生一年后
进入“心理重建阶段”的人数尚不到 40% 。这同前述父母访谈中获得
的证据遥相呼应。 3
(三)儿童对于灾难的解释:本土文化诉求
儿童对于灾难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灾难背景下潜藏在儿
童心中并持续产生负面影响的相关因素的基本依据。儿童描述和解释
灾难的想法、判断、想象、感知和话语,本质上体现为儿童灾后心理康复
的诉求,因而能够为儿童灾后长期心理重建在方法和策略上提供本土
文化的方向性指导。正如表 3 对 1200 名羌族儿童“解释地震”的多元
回归分析所表明的,儿童灾难心理创伤康复存在着比临床心理分析和
认知心理学更为重要的文化维度的理解与诉求。
从表 3 中儿童对于灾难的解释可以看出,小学高年级年龄较大、受
灾难影响较轻、居住接近县城、具有较少乡土传统文化观念的儿童对地
震更倾向于采取科学立场来说明。他们常常会用 “印度板块移动”、
“ 龙门山地质断裂带”等从主流媒体或其他途径获得的资讯来解释地震
原因,也有不少人会采用当地公众的说法来描述人为活动的结果,如
“岷江水坝太多”、“建设开采土石太多”、“乱砍滥伐”等。而他们中既
倾向于科学理解,又采取民间说法这种混合解释的多是那些受灾难影
响明显,且经历了自己住家房屋或羌寨倒塌与损坏,并有着明显灾后负
面情绪和日常生活负面心理表现的大龄儿童。而年纪较小、居住在乡
村、受灾难影响明显并伴有持续性负面心理表现的儿童,更倾向于完全
采用民间说法的表达和解释,如天神“木比塔造地”、“鳄鱼翻身”、“癞蛤
蟆支地”、“毒药猫作怪”和“山神活动碰倒了撑在地下的柱子”等说法。
这些拟人化的神话传说大多与当地羌族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
3. 参见:倪婷、王曙光、胡冰霜 .2009. 灾后羌族儿童主题绘画创伤心理投射分析[ 犌 ]//四川羌
寨受地震影响儿童心理康复需求评估报告(附录附件 5 ): 20 。
· 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