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69

社会· 2013 · 6

   同体和本土交流文本而仍然具有普适的效果吗?千百年来生活在高山
   峡谷,无数次经历各种自然灾害的羌民族社群,在他们集体无意识心智
   的社会表征中,是否隐藏着不为我们完全了解的用以反复应对灾难的
   心理文化“适应器”?换言之,本文认为,西方心理学临床辅导治疗知识
   文本的持有者,在中国本土族群文化语境下的社会实践中,确实存在着
   对于本土经验的极大忽视,而且,这已不仅仅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跨文
   化应用那么简单,本质上是我们如何结合西方理论知识,深入理解千万
   年来人类反复创新利用文化共享经验这个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论问
   题,是外来文本知识体系在多样化文化语境中如何建立本土文化面向
   的学科发展问题。因此,基于心理重建之传统文化实践的田野研究,本
   文将重点展示羌寨儿童神话叙事这个本土文化经验的地方性案例,进而
   对“文化作为生活 中 反 复 出 现 的 问题 集体解 决方 式”( 犆犺犻狌犪狀犱犎狅狀 犵               ,
   2006 )这个一直未被真正推到前台的人类基本生存策略进行一个田野视
   角的揭示,并以此对西方文本在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中的简单应用给予本
   土视角的反思和批判。

       一、现状评估与发现

       “‘ 5 · 12 ’汶川大地震灾后羌族儿童心理文化康复研究”是由中
   国—澳大利亚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非随机控制的开放
   式中长期干预跟踪研究,并由“儿童灾后创伤心理状况及康复需求评
   估”、“健康心理集体促进文化实践”及“过程与效果评估”三个阶段组
   成。其中,“儿童灾后创伤心理状况及康复需求评估”则由“羌族儿童父
   母(包括监护人)访谈”、“儿童绘画心理投射分析”和“儿童访谈”三部分
                                               ,
                            ,
   组成(参见 犓犲犪狋狊犪狀犱犠犪狀 犵2011 : 9-12 ; 犠犪狀 犵 犲狋犪犾. , 2011 : 19-
   23 ; 犌犪狅 , 犲狋犪犾. , 2011 : 26 , 29-31 )。
       (一)父母观察:受灾难影响的持续性与心理干预的有限性
       “羌族儿童父母访谈”作为需求评估中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在当
   时灾后群众转移安置作为压倒性工作的进程中,并且也是汶川、茂县、
   理县等震中地区各乡羌寨家庭中儿童抽样框架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
   采用以村为单位的非随机抽样法,对这三个县 10 个羌寨中的 2300 名
   父母,就他们身边年龄在 4-14 岁幸存的孩子进行的调查。首次开展
   基线调查的时间是 2008 年 9 月,随后从 2009 年 1 月至 2011 年 6 月共

    · 6 2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