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社会》2013年第6期
P. 55

社会· 2013 · 6

   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不存在。那“四不像”究竟是什么?事实上,这正
   是最容易引起外部误解的部分,就连参与孵化器共建的当地某高层官
   员也认为,所谓“四不像”,就是采各种制度所长,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
   源(主要是政府方面的),本质上等同于“四都像”。 40 但试想,如果只是
   不同制度的简单拼合,将还是无法解决制度逻辑之间冲突的问题。南
   方某大学孵化器所取得的杰出成绩在中国绝不会是孤例,比如,武汉东
   湖也在 20 世纪末就开始试行了类似“科技 + 金融”的模式。由此认为,
   “ 四不像”中的“不”才是制度理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与已有的制度划
   清界限,是一种旨在获得合法性的意义建构,却并不构成孵化器“成功”
   的任何特点。 41 对 此, 犌 的 两 段 话 可 以 作 为 上 述 判 断 的 根 据。一 是,
   “( 我们)不仅仅是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功能的延伸,更肩负着高科技成果
   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的任务,必须是一个特殊体,生搬硬套的单一、
   传统的办学或科研机构的模式,势必扼杀其发展活力……一种全新的
   思维和新的机制是关系研究院生死存亡的关键。” 42 另一段话是,“不同
   基因在新生态环境下聚合,诞生的将是新的物种,繁衍的将是新的种
   群。而且我们这个新的物种与现行的体制什么都不像。” 43
       事实上,面对强大的环境神话压力,不搞转化反而聚焦在对接和整
   合上,组织除了权威领导 犌 外,还需要某种“自然的类比”来维持组织
   内部与其平行的认知结构( 犇狅狌 犵 犾犪狊 , 1986 )。比如,早在试验经济特区
   时,中国就已经产生了所谓“特事特办”的惯例,并被视为“自然”行为。
   拒斥和否定了外在的约束性力量,也就保证孵化器可以在一个相对封
   闭的小环境中开展脱耦的特殊探索。另一方面,“四不像”本身的模糊
   性也给了基层人员极大的解释空间———这也可以产生一种类似于自组
   织的机制,增加其对孵化器及其运行模式的认同。比如,创投部门认
   为,孵化器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技术,一条腿是创投。而


   40. 参见:访谈纪要 0316犃122 。
   41. 事实上,“四不像”概念最开始被 犌 总结为“四个创新”,即“文化创新”,不同于大学,融入
   了企业文化;“机制创新”,不同于事业单位,用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人事;“功能创新”,不同于
   研究机构,整合了其他跟科研产业化相关的功能;“目标创新”,不同于企业(孵化器),强调了
   社会效益的并重。但不管表述的形式如何变化,强调“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
   的精神却是始终未变。
   42. 参见:文本材料 犠狌12 。
   43. 参见:文本材料 犖犲0302 。

    · 4 8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