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社会》2013年第5期
P. 240
鲍德里亚和马克思的异曲同工之处
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个体为社会生产,社会
也为个体生产,所以一个人只有证明自己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把自己
的劳动产品和别人进行交换,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及其意义。使用价
值是商品的承载,而价值是商品的实体,是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是劳
动的抽象形式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形式没有质的差
别,只有量的差异。这样,多样的具体的商品形式的“多”被转换成抽象
的“一”,使商品能进行交换。生产的推进和交换的扩张催生商品拜物
教,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关系获得一种幽灵般的物的对象性。这种对象
性以严格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人的本质,抹杀了人与人关系的所有
痕迹。物的关系的运作埋没了人的现实性,人的关系只能透过物的关
系来洞悉,商品因此变成万能的,超越了人的控制,并在人之外形成“第
二自然”压迫着人,人只能认识利用而不能改造它。当然,这种形式的
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追求理性和效率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 2004 )。商品拜物教大大促进了物的丰富和财富的急剧增长,
但反映的是人造的产物宗教化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虚幻化。
随之出现的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也是此种道理,即个人已逐
渐衰落,直至隐藏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社会结构中。从交换的进一步
扩展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出现,直至固定为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在这个
过程中产生,人的异化由此进一步加深。如果在商品拜物教中还能通
过透视物与物的关系来寻觅人的关系,那在这里就只剩下了空洞的
“一”了。作为中介的货币成为上帝,把各式的商品齐一化,使物品使用
价值的边界被消解,人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因此消解,让个人在货
币的熔炉中更加难以辨认,展现的只是一个仅在货币量上存在差异的
同质世界。当追逐货币的工具性价值彻底丧失,为货币而货币,为货币
的增值而重组社会时,资本就出现了。资本是商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
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 2004 : 171 ),它同社会关系的变革一
起降临。所以,资本不仅仅是指货币的增值,更是指一种社会关系和社
会的历史条件。这种历史条件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劳动力的所有
者分离,而这种社会的关系使劳动者的境况更加微妙和令人担忧。马克
思分析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力,建立了剩余价
值的基础。资本的力量更加怪异,它重组社会,让资本家为了价值增值
· 2 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