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35
社会· 2013 · 3
1997犪 )。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工会作为贯彻政党工人阶级政策的一个
重要部门而存在,它被要求配合政党的组织目标,从总体上促进管理层
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和谐;在企业层面,工会被整合到管理体系之中,作为
企业管理的辅助性组织而存在,它不但要负责促进生产、参与管理(包括
成员雇佣,养老基金管理和福利工作等)等事务,还需要负责企业工人的
政治教育。 14 实际上,由于工会是一个全国性、层级化的组织体系,而不
仅仅是工厂内部的组织,它的情况远比职代会要复杂的多。工会从更深
入的层次上被整合到国家结构之中,从而面临着扩大化的身份冲突。陈
峰( 犆犺犲狀 , 2003犪 )将工会的双重身份总结为工会的国家属性和社团属性,
前者是工会服从国家的目标,促进生产、稳定生产秩序;后者则要求它对
国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努力代表工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工会既是
国家的一部分,同时它又具有一个真正社会组织的性质。由于双重角色
之间界限的模糊性,难以弄清楚在既定情形下可被允许的活动标准是什
么,因而往往使工会在行动时无所适从,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不断在“双重
身份”之间徘徊和摇摆(张允美, 2003犫 ; 犔犲犲 , 1986 ),这也恰恰是工会一直
广受诟病的主要原因。当工会试图代表国家的利益,站在国家的立场
上,发挥自上而下的传达作用时,它就会面临被指责为脱离工人群众、同
其自身作为群众组织的根本特性相背离的困境;而当它们强调代表和维
护职工群众的利益、想要发挥自下往上的传送功能时,又往往会面临被
指责为试图脱离党的领导,甚至被认为是对共产党执政的一种威胁,工
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出现危机。
但是,正如包瑞佳等人( 犅犪狌犿犪狀犱犛犺犲狏犮犺犲狀犽狅 , 1999 ; 犠犺犻狋犲 , 1996 )
所指出的,由于国家保留了理清任何模糊的自由决定权力,能够单方面
确定它与其他社会团体交往的内容和条件,所以工会总体上偏重于国家
属性,甚 至 有 些 学 者 直 接 否 定 了 工 会 的 社 会 属 性( 犅犻犾犾犪狀犱犙犻 , 2007 ;
14. 弗莱彻( 犉犾犲狋犮犺犲狉 , 1974 )认为,各个历史时期工会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他将 1963 年之
前的历史状况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 1949-1952 、 1955-1957 和 1961-1963 年。第一个时
期以工会的多重角色为特点,这些角色包括承担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成员雇佣,养老基金管
理和福利工作)以及党与工人之间的沟通等功能,这些工作实际上都是围绕生产展开的。第
二个时期集中于生产功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早期,那时候工厂的领导在工业生产中主导
管理。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一样,工厂的管理交给厂长负责。第三个时期也适用于大跃进时
期和文化大革命的前期。它完全依赖于政治教育来提供生产激励,以实现经济目标,从而导
致工会部分地或完全地服从于党的控制,同时,党也将大多数管理工作安排给工会来承担。
· 2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