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6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36
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变迁及其文献述评
犉狉狅犻狊狊犪狉狋 , 2011 )。 郝 秋 笛 等 人 ( 犎狅狑犲犾犾 , 1998 ;游 正 林, 2010 ; 犖 犵犪狀犱
犠犪狉狀犲狉 , 1998 )指出,即使工会一直以来主要服务于保护工人的利益,并多
次试图成为工人的代表性组织,它也从未被允许脱离与国家的联系。而
在经济改革将国有企业和工人推向市场,改变国家与工人阶级关系的大
背景下,工会双重身份的角色冲突便显得更加严重,并被不断公开化和
扩大化。一方面,面对企业改制后猛增的劳动冲突,国家需要工会更多
地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以应对这些冲突;另一方面,工会出于自身生存的
考虑,也必须更现实地重新考虑如何更好地代表工人利益的问题。问题
在于,工会将其角色行为的重心置于配合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支持国
有企业的改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方面,就意味着要在提高企业效
率、加强劳动控制、降低生产成本和工人福利、让很多工人下岗方面有所
作为,而这是同保护工人的利益相冲突的( 犖 犵 犪狀犱犠犪狉狀犲狉 , 1998 )。
对这种工会型结构,安戈和陈佩华( 犆犺犪狀 , 1993 ; 犝狀 犵 犲狉犪狀犱犆犺犪狀 ,
1995 ; 犆犺犪狀 , 2004 , 2008 )倾向于用国家统合主义 15 来分析。他们认为,
与其他东亚国家不同,中国不是通过统合主义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
和社会的控制,相反,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上传下达的中介组织而
使其能够放松对经济和社会的直接控制。正是工会的这种性质决定了
它在劳动冲突 中 的 立 场 和 可 能 的 行 动。梅 特 卡 夫 等 人 ( 犕犲狋犮犪犾犳犪狀犱
犔犻 , 2005 ; 犆犺犪狀 , 2000 )认为,对工会而言,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互冲
突的时候,它首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优先,而不是相反;工人几乎没有
通过工会向上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这也构成了工人潜在的抗争因素。
卡拉克( 犆犾犪狉犽犲 , 2005 )则揭示了工会在承担社团行动时的行为属性:即
当工人个人或群体同管理者发生争议的时候,工会代表工人,但它们在
这些争议中的角色是协调而不是代表工人谈判。陈峰( 犆犺犲狀 , 2003犪 ,
2010 )也认为,工会的任务是平息劳动冲突,发挥调解角色的作用。也
就是说,即便是在类似代表工人履行工人团体职责的时候,工会也更像
一个第三方的角色,而不是工人的代表。
15. 一般认为,统合主义分为两种,即“国家统合主义”和“社会统合主义”。在国家统合主义
架构下,国家控制利益团体,两者之间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关系。在社会统合主义架构下,社会
团体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呈现为一种代表基层利益的姿态。简言之,社会统合主义包含一种
利益集团政治,国家和统合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加平衡,是“给予与索取”的关系。在中国的国
家—工会—工人阶级分析中,学者们提到的统合主义通常是指国家统合主义。
· 2 2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