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8 - 《社会》2013年第3期
P. 238

国企改制过程中的国家与工人阶级:结构变迁及其文献述评


              地方工会在面对劳动冲突时采取的行动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陈峰
              ( 犆犺犲狀 , 2003犪 , 2003犫 )、白瑞雪(音译)( 犅犪犻 , 2011 )等人的研究表明,工
              会代表工人的属性越往下层越被削弱:全国总工会及其所属的省、市、
              区工会实际上是政府架构的一部分,对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中出现
              的侵犯工人权益事件,它们有能力干预,并为之寻求一个有利于工人的
              解决办法;不过,企业工会则不然,它们虽然从属官方工会,但不属于政
              府机关,且在组织上直接受制于企业管理层,具体行动常常要屈从于企
              业管理者。这是企业工会难以发挥工人代表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然
              而,上层工会那种官僚体制的政府地位也会限制其行为,他们不会赋予
              基层组织发动底层工人支持和发挥其影响的权力( 犆犾犪狉犽犲犪狀犱犘狉犻狀 犵 犾犲 ,
             2009 ; 犆犺犲狀 , 2009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只能起到权利保障和维护的
                                                   ,
              作用,而不可能促进工人利益的实现( 犢犪狀 犵2003 )。
                  最后,由于工会和工人阶级自身意识形态合法化能力的有限性,其
              选择了现实主义的行动策略:主要由对国家权力的诉求转向了对工人
              经济权利和生活福利的追求。彭恒军( 2007 )认为,这是工会行动从工
              人阶级和国家(权力)的关系(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领域向生产过程
              中的“劳动关系”领域的退缩,从谋求国家权力以保障阶级利益的合理
              性演变为仅仅关注在劳资双方单纯博弈过程中对“劳权”追求的合理
              性。这显然是对工业公民权合法化诉求的放弃,从总体上说,是工业关
              系向雇佣关系的转变、集体关系向个体关系的转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企改制以来国家与工人阶级关系的转变体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首先,国家通过统合主义的方式逐渐退出了对社会的直接控
              制,从准全能主义过渡到了碎片化的威权主义;其次,工人阶级脱离了
              “完全性组织制度”,从受国家和单位庇护的领导阶级转变为市场化的
              劳动者阶层;第三,国家与工人阶级关系运转的轴心发生了变革,从单
              位组织的主导转变为资本的逻辑。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变从国企自身的
              角度来看,则体现为以下两个相对的过程:一是国企全面推进市场化,
              通过资产重组,积极建立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国企的
              角色职能在社会层面的全面收缩,放弃了其以往对工人阶级的各种社
              会责任,使自身转变为纯粹经济性的组织。

                                                                    · 2 3 1 ·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