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98
对宗教组织之信任的探索性研究:以上海数据为例
2. 人口学因素层面
本文主要考虑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宗教组织信任的影响。
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虽然现在仍无定论,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男性和
女性在宗教体验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女性的体验更具私人领域特征(洛
文塔尔, 2002 : 14 )。那么性别是否会影响到对宗教组织的信任,现有的
研究结果尚无一致的判断。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对宗教组织的信
任度更高( 犓犾犲犻犿犪狀 , 犲狋犪犾. , 1996 ; 犎狅犳犳犿犪狀 , 1998 ; 犓犻犿 , 犲狋犪犾. , 2010 );
但也有研究认为这一点无法证实( 犎犪狊狊犪狀犪狀犱犃狕犪犱犪狉犿犪犽犻 , 2003 )。在
对中国信徒的特征概括方面,“三多”(老人多、女性多、下层民众多)基
本成为学界的定论。既然女性多,同时考虑到信教者与不信教者对宗
教组织信任的差异,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4 :女性对宗教组织信任程度较男性更高。
在年龄方面,霍夫曼( 犎狅犳犳犿犪狀 , 1998 )的研究显示,与年长者相比,
年轻人对宗教组织的信任程度更低。还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
人们的 宗 教 参 与 和 对 宗 教 的 好 感 也 会 逐 步 增 长 ( 犌狉犲犲犾犲 狔 1989 ;
犛狋狅犾狕犲狀犫犲狉 犵犲狋犪犾. , 1995 )。就 中 国 而 言,考 虑 到 年 龄 背 后 的 时 代 背
,
景,在“文革”以后,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社会日趋多元化,此阶
段出生的世代群对宗教组织的态度可能比其上辈更宽容。因此,本文
的年龄假设可表述为:
假设 5 :“文革”之后出生的人要比之前出生的人对宗教组织的信
任度更高。
在教育方面,霍夫曼( 犎狅犳犳犿犪狀 , 1998 )、吉布姆( 犓犻犿 , 犲狋犪犾. , 2010 )
和查尔斯( 犆犺犪犾犲狊 , 2010 )分别对美国、韩国和亚美尼亚的研究显示,个
人的受教育程度都与宗教组织信任负相关,一个通行的解释是现代教
育是建立在科学主义之上,而在中国,“无神论”教育依然在教育内容中
占主导地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 6 :受教育程度与对宗教组织的信任负相关。
3. 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
包括阶层地位和政治面貌等方面。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品味”
( 犅狅狌狉犱犻犲狌 , 1984 )。韦伯( 2011 )对阶层地位与宗教选择及宗教性的关
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而尼布尔( 犖犻犲犫狌犺狉 , 1929 )对教派的社会学研
究则催生出美国宗教社会学关于“宗教分层”( 犘 狔 犾犲 , 2006 )的论题。此
· 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