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95

社会· 2013 · 2

              命题的争论。与古典社会学有着直接渊源的“世俗化”论长期支配着西
              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其基本观点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分
              化、多 元 化 和 理 性 化,宗 教 对 社 会 的 影 响 日 趋 衰 退 (贝 格 尔, 1991 ;
                                                                     ,
             犠犻犾狊狅狀 , 1982 , 1985 ; 犅狉 狔 犪狀 , 1985 ; 犇狅犫犫犲犾犪犲狉犲 , 1985 ; 犌狉犲犲犾 狔 1989 ;
             犅狉狌犮犲 , 1995 ),这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人数和宗教实践活动的逐渐下
              降。但到 20 世纪 70 、 80 年代,整个宗教社会学界围绕世俗化是否发生
              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犜狊犮犺犪狀狀犲狀 , 1994 )。在现实和理论的双重压力下,
              “ 世俗化”论也出现转型,发展出各种版本的“新世俗化”论。代表人之一
              的查维斯( 犆犺犪狏犲狊 , 1994 )认为,世俗化并不意味着个体宗教性的衰退,而
              是宗教权威在社会中的衰落。为此,“新世俗化”论应承认宗教性表达的
              多样化,放弃之前通过对宗教实践和信仰等测量来论证宗教影响衰退的
              思路,改而关注宗教机构权威的变化。在这种理论关照下,欧美学者发
                                                           ,
              展出 对 宗 教 领 袖 和 组 织 的 研 究 ( 犓犾犲犻犿犪狀 , 犚犪犿狊犲 狔 犪狀犱犘犪犾犪狕狕狅 , 1996 ;
             犎狅犳犳犿犪狀 , 1998 ; 犆犺犪犾犲狊 , 2010 )。另外,在欧美学界的启发下,有学者在“世
              俗化”议 题 之 外 对 韩 国 ( 犓犻犿 , 犲狋犪犾. , 2010 )和 伊 斯 兰 世 界 ( 犎犪狊狊犪狀犪狀犱
             犃狕犪犱犪狉犿犪犽犻 , 2003 )的宗教领袖和组织信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西方学界争论“宗教 是否 由盛 转衰”不同,中国 当 前 的宗 教处
              于快速发展的 阶 段,为 此,我 们 的 问 题 应 当 是 探 讨 民 众 对 宗 教 的 态
              度,宗教组织信任研 究是一 个理 想的 视角。因 为机构信 任在 一定 程
              度上是其社会合 法性 的反映,宗教组 织信任 亦然。对 此,近年 来,特
              别是自“少林寺风波”和“李一事件”后,舆论界一度热衷于宗教公众形
              象的讨论。 4 但学术界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即便有关注也主要集 中于
              “应然”分析(卓新平, 2001 )。
                  同时,宗教组织信任作为机构信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的研究也
              应顾及一般社会学对机构信任的分析框架,但与此方面相关的先行研
              究基本都在探讨不同亚群体对宗教组织之信任的差异,缺乏与普通社
              会学相 关 议 题 的 对 话。一 般 社 会 学 关 于 机 构 信 任 主 要 分 “文 化 论”
              ( 犮狌犾狋狌狉犲犫犪狊犲犱 )和“绩效论”( 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犫犪狊犲犱 )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狆
              ( 犕犻狊犺犾犲狉犪狀犱犚狅狊犲 , 2001 )。


             4. 李利安,“当代中国宗教公众形象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人民网( 犺狋狋 狆 :// 狊狀. 狆 犲狅 狆 犾犲.
             犮狅犿.犮狀 / 犌犅 / 190202 / 190257 / 200245 / 12467545.犺狋犿犾 ), 2010-08-17 。

              · 8 8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