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96
对宗教组织之信任的探索性研究:以上海数据为例
“文化论”的理论假设强调机构信任的外生性。它认为,对机构的
信任源自制度领域之外,是根植于社会中的一种信仰,机构信任是人际
信任的延伸( 犈犮犽狊狋犲犻狀 , 1966 ; 犛犲犾犻 犵 犿犪狀 , 1997 ;帕特南, 2001 ;福山, 1998 ;
尤斯拉纳, 2006 )。该理论也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微观视角强调个
体早期的社会化经历。按照埃里克森( 犈狉犻犽狊狅狀 , 1968 )的社会化理论,
0-1 岁的婴儿期是人形成信任的关键,一旦形成稳定的信任,它就成为
个体人格的一部分,因而这个阶段社会化的成功与否会使得一部分人
更信任他人,另一部分难以信任他人。 5 因此,微观视角认为人际信任
是机构信任的源泉( 犈犮犽狊狋犲犻狀 , 1966 ; 犈犮犽狊狋犲犻狀 , 犲狋犪犾. , 1998 )。宏观视角
强调民族文化传统,其先驱者包括托克维尔( 2003 )和韦伯( 1993 )等;后
来者有阿尔蒙德与维巴( 2008 )、帕特南( 2001 )和福山( 1998 )等人,他们
认为社会中的某种文化传统和生活经历,尤其是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
对信任有积极的影响。
“绩效论”的理论假设强调机构信任的内生性。它以理性为基础,
认为制度信任是民众对政治运行满意度评估,即制度运作的结果。它
也分宏 观 和 微 观 两 种:宏 观 视 角 强 调 制 度 在 经 济 增 长 ( 犆犻狋狉犻狀犪狀犱
犌狉犲犲狀 , 1986 )、政府效率( 犖 狔 犲 , 1997 )、避免腐败( 犌犪狉犿犲狀狋 , 1991 )等方面
的表现;微观视角则重视制度执行评价过程中个体偏好与经历的影响
( 犕犻狊犺犻犾犲狉犪狀犱犚狅狊犲 , 2001 )。
一方面为弥补现有宗教组织信任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出于对
普通社会学中机构信任研究的回应,本文试图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 1 )了解民众对宗教组织信任的现状;( 2 )具体分析影响宗教组织信任
的诸因素;( 3 )尝试与现有的相关理论和论题进行对话。
二、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从五个层面对宗教组织信任进行探讨。
1. 宗教信仰层面
从心理依附的角度看,当个体对宗教产生认同时,对宗教组织的信
任度自然会增高。已有的研究也证明,信教者对宗教组织的信任度要
比非信徒高( 犓犾犲犻犿犪狀 , 犲狋犪犾. , 1996 ; 犎狅犳犳犿犪狀 , 1998 ; 犓犻犿 , 犲狋犪犾. , 2010 ;
5. 也有的学者倾向于将此微观视角单列为信任研究的心理学取向( 犖犲狑狋狅狀犪狀犱犖狅狉狉犻狊 , 2000 )。
·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