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53

社会· 2013 · 1

       假设 1.2 :教育水平低的人容易产生焦虑。
       假设 1.3 :职业地位低的人容易产生焦虑。
       当人遭受不公正对待时,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当不公正程度过
   大时,更会产生愤怒,甚至敌对情绪( 犛犺犪狑犪狀犱犆狅狊狋犪狀狕狅 , 1982 : 106 )。
   但由于人具有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平衡,缓解自己的
   紧张情绪,因此,这些影响往往是短暂的。但这些短暂影响是否会“积
   淀”下来持续不退,并在较长的时间内使人情绪不振,导致焦虑?在社
   会贫富差距扩大,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的背景下,由政策导致或与政策有
   关的不公正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否会“积淀”下来,进而形成焦虑?
   为此提出假设 2 :
       假设 2 :生活境遇中遭受到的不公正对待或事件越多,越易产生焦虑。
       个体的社会地位,其所经历的事件,都是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在
   此基础上,个体形成对生活和社会的评价,也形成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评
   价。如果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评价很低,则隐含着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
   满和不安,更易产生焦虑。据此提出假设 3 :
       假设 3 :主观地位低的人容易产生焦虑。
       在图 1 的研究框架图中,客观地位处于起始位置,表明在客观地位、
   主观地位和生活境遇三者之间,客观地位是影响焦虑的基础性因素。客
   观地位反映的是“状态”,生活境遇包含的是事件,主观地位是心理因素。
   “状态”或“事件”影响心理因素是合乎逻辑的。但“状态”与“事件”却有可
   能相互独立,即客观地位和生活境遇有可能是焦虑的两个平行来源,之
   间是否存在关系,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由此,提出假设 4 :
       假设 4 :客观地位是影响焦虑的基础性因素。

       三、数据、变量与数学模型

       (一)数据
       本文分析的数据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009 年在北
   京、上海和广东三地进行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犆犉犘犛 ) 2 中的个
   人问卷调查部分,经删除含有缺省值的个案数据 3 ,实得 3848 个样本。


   2. 具体抽样方法等技术问题可参见: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010 )。
   3. 部分变量的缺省值采取了补 0 的方式,这在后文具体变量的界定中予以说明。

    · 1 4 6 ·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