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57
本”,以条分缕析的原则规范彰显着法理性权威,为国家权力合法性提供有力论证。所谓
思想类象征,它区别于实质类象征,通常指涉处于思维连续统中的无形存在,如政治话
语、神话等相对隐秘深刻的象征。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他指出话语是一系列流动于社会
关系中的具有限制和被限制功能的意义 。可见,政治话语与政治神话等思想类象征之于
〔 11〕
国家权力生产与个体意识形态具有规约作用。
2. 作为象征资源的政治仪式场景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 ( Ernst Cassirer)指出,时间与空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
联的构架,人们只有在具体时空象限内才能感知事物,体认自我。为此在政治仪式 (场
景)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呈现中有必要引入空间性视角。 美国人类学家大卫·科泽
〔 12〕
( David kertzer)亦曾在明晰空间象征的政治重要性基础上指出,政治仪式有其标准化程序
与固定场域,而这些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以往,学者有关政治仪式的分析多以 “过程
〔 13〕
—行为”为主,而忽略了政治仪式展演所依凭的空间场域及 “环境—结构”要素。场景
作为空间复合体的基本构成单位,涵括空间、景观等硬要素与关系、氛围等软要素 ,将
〔 14〕
场景引入政治仪式研究,有助于把握政治仪式的空间内核,于场景叙事与空间共在中理解
政治仪式。故此,有必要提出政治仪式场景之概念,它作为政治仪式与场景的复合体,指
涉特定时空象限内类型、内容迥异的政治仪式活动所构筑的多元场景。
〔 15〕
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之于政治仪式场景类型界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
创造性提出了叙事空间再现的三个层次———地志的空间、时空体的空间和文本的空间。具
体而言,地志的空间即为地点,抑或可称之为 “记忆之场”,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
念,它能够被观测、度量;时空体的空间即行动域,它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包含国家—公
民的关系与互动;文本层面的空间即为视域,它是公民基于自我体验所感知的空间。 当
〔 16〕
前,人类社会已然进入 “场景细分”的时代,政治仪式场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场景类型,
依托佐伦叙事空间理论关于空间 (场景)之界分,并结合数字时代传播媒介等技术要素,
大致可以将政治仪式场景划分为地志式场景 (记忆之场)、氛围式场景与话题式场景。
地志式场景充当政治仪式场景的 “记录仪”,作为容纳政治记忆的物质空间,依托地
点的固定恒久性有效克服了线性时间的局限性,向进入场域空间的人们娓娓道来自身所蕴
含的政治史实。氛围式场景充当政治仪式场景的 “大剧场”,作为展呈政治象征行为与互
动关系的社会空间,个体在场域氛围的感染之下形成共同关注焦点,交流分享彼此的情绪
体验,不断聚合情感力量,最终达致涂尔干所言的 “集体欢腾”状态。话题式场景充当
政治仪式场景的 “晴雨表”,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国民围绕政治仪式场景的若干主
题积极参与讨论、进行情感表达的话题式场景应运而生;而且在由大众媒介交织构筑的网
络空间中,国民得以突破时空局限,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参与到话题式场景互动之中。
政治仪式场景作为一种中观层面的政治象征系统,能够通过内外联动,助推国家认同
的建构。如前所述,国家认同主要包含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两个层面。政治认同视角下,
政治仪式场景内置于文化环境、政制环境与事件环境之中,通过实质类、制度类与思想类
政治象征的生产与再生产,持续涵养政治象征资源,实现政治权力的建构。文化认同视角
下,地志式、氛围式与话题式场景作为政治象征的有机组成部分,借由各类政治象征的展
呈,能够作用于公民的认知、情感与行动意向,为国家认同的建构注入情感力量。为此,
可聚焦于政治仪式场景阐释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象征路径。
二、政治认同:外部环境与政治权力生产
政治仪式场景无论以何种形态存在,均具有一定的外部环境,且深受其影响。法国人
类学家马塞尔·莫斯 ( Marcel Mauss)曾主张从关注仪式的运作过程转向对其发生环境的
研究。 王海洲有关政治仪式场景外部环境的界分,对明晰政治仪式场景这片象征之林具
〔 17〕
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他将其政治仪式场景的外部环境划分为文化环境、政制环境与事件环
境三个层次。 将三种环境要素置于时空分析框架中,不难发现三者的范畴由大及小、层
〔 18〕
5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