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56
一、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设中的软权力。当前学界关于国家认同的内涵、结构要素等讨
论众说纷纭,但大致认可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关联密切。政治仪式场景作为一
种重要的政治象征类型,持续为国家认同输送象征政治资源,通过内外联动助力国家认同
的建构。
(一)再论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作为政治学的核心议题,主要关涉个体与国家间的身份关系及其形成机制。
当前学界虽在双重认同 (即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理论建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关
系等方面有所争议,但通常认为国家认同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蕴与文化意蕴,相关研究可从
概念范畴、结构要素、建构主义等方面加以阐释。概念范畴上,阿尔蒙德、鲍威尔等人将
国家认同问题视为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问题,并认为其从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结构
要素上,贺金瑞、燕继荣指出为推动民族认同转向国家认同,需探索全国范围内以国族认
同为基础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方法。 建构主义上,殷冬水指出国家认同充当化解国家
〔 4〕
—社会中的政治分歧、促进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国家认同研究主要关注现代国家如何利
用各类资源与技术手段培育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扼要而言,国家认同与政治
〔 5〕
认同、文化认同密切相关。
已有研究中,一些学者明确围绕三类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例如,学者
江宜桦认为国家认同主要包含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学者桑玉成、梁海森认为在不同视
〔 6〕
角下,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有所差别,其中从内容来看,国家认同由政治认同和文
化认同组成。 为此,基于认同的内容出发,可以认为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构成理解国家
〔 7〕
认同的关键维度。相应地,可以将国家认同界定为公民对所属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认可服
从,以及对国家这一想象的共同体之态度情感倾向。如此一来,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可综
合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两个视角加以解析。政治认同方面,可诉诸国家的元旨趣———权力
加以阐释,从权力合法性的权威建构进行理解。文化认同方面,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层
次性结构相似,包含认知、情感与行为。二者相互交织,不可偏废,共同构成理解国家认
同的关键维度。
(二)裹于象征之网中的政治仪式场景
政治仪式场景作为展呈政治象征行为、容纳政治象征资源的重要容器,与政治象征关
联密切。政治仪式场景是实质类政治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亦可在其场景叙事与仪式展
演过程中不断凸显实质类、制度类与思想类政治象征,从而建构着政治权力与象征权力。
1. 政治象征及其界分
象征作为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力辐射至社会诸多层面,作为
象征在政治领域的应用,政治象征亦为学者所广泛重视。马敏将政治象征界定为 “具有政
治意义的象征,即象征的政治方面” 。陈洪生认为政治象征是统治者为实现某种政治意
〔 8〕
图而借此刺激个体情绪、左右个体信仰及行动的工具。 有鉴于此,可将政治象征视为意
〔 9〕
义与载体的统一体,它通常为政治权力拥有者所操纵,借由系列政治象征行为与象征符号
的呈现,既能够推动政治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还可以不断作用于国民的认知、情感与行
为,推动象征权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最终完成国家认同的建构。
综合已有研究来看,学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政治象征的类别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其中依据人类可感知程度进行的政治象征分类是最为重要的分类。据此出发,政治象征大
致分为三大类,即实质类象征、制度类象征和思想类象征。所谓实质类象征,亦即能够为
人们所捕捉的物质意义上的政治象征,具体包含政治象征中的人、物以及政治仪式,如政
治精英、英雄人物等政治象征人物,图像、英雄纪念碑等有形的象征符号及阅兵仪式等政
治仪式场景。所谓制度类象征,即存在于正式政治制度体系中的一些若干现象,如以国家
或社会名义所设立的机构、制度等 ,诸如法律条文、政策文件等国家 “集体象征文
〔 10〕
4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