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51
行为规范的约束。置身于价值内涵和象征系统共同生产的红色记忆仪式意象构境中,个体
与个体之间不断进行多维度互动,借助现代信息媒介的传播力,将完成 “价值认知”—
“价值认同”— “情感共鸣”三个阶段的价值观念生产与再生产。这一系列流程构成了红
色记忆价值内核实现集体认同的基本过程。
首先,仪式个体形成关于红色记忆价值本质的认知。这种价值认知往往以有意识和无
意识的状态交织进行。无意识认知通过标语、图像、音乐、器物等具象符号营造的仪式氛
围,潜移默化地诱发仪式个体的想象和感知。有意识认知必然伴随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仪
式实践,联结个体已有的记忆与认知,识别和接收政治仪式内嵌的红色记忆价值内核。其
次,仪式个体对红色记忆上升到价值认同,这是实现红色记忆价值本质集体认同的关键环
节。在形成价值认知之后,个体对党的历史细节有了深刻把握,体会、评价和理解随之进
行。在政治仪式构筑的共情之场中,情绪体验在仪式主体间循环交互和传递,使个体的情
感体验和价值认同通过共振得到强化,并扩展为仪式集体共享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最
后,现代媒介将打破这种情感体验的仪式场域限制,媒体观礼使更多的群众以 “情感在
场”的方式弥补仪式 “身体缺场”。在建构红色记忆的过程中,个人对红色历史的原始情
感与政治仪式传输的红色记忆相互补充,强大的合力将仪式个体认同推向社会共同体认
同,进而引发社会成员的情感共鸣。政治仪式所诠释的红色记忆价值内核最终将对社会共
同体的行为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图 1 政治仪式刻写红色记忆的作用机理
四、政治仪式刻写红色记忆何以作为
探求红色记忆刻写的政治仪式路径,不仅需要关注其现实必要性和理论可能性,更重
要的是分析实践对策。以政治仪式刻写红色记忆,可以借助符号网络、体验情境和传播媒
介唤起仪式个体的红色记忆,进而构建红色记忆的集体价值认同。
(一)编织仪式符号网络:化红色记忆叙事话语 “抽象”为 “具象”
仪式语境中的象征符号为红色记忆叙事话语具象化提供了可能。象征符号能 “使不能
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 。红色
〔 28〕
记忆属于抽象范畴,将其附着在具象形式之中,能增强其表征的生动性。因此,必须建构
多样化立体化的仪式符号交互网络,形成对个体感官的多维度刺激,进而实现红色记忆的
具象化刻写。
一方面,坚持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相联动。政治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必须遵循多向度融
合的展演原则,调动多重感官刺激才能增强其表征红色历史的生动性。视觉符号系统能推
9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