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52
动红色历史情节可视化,听觉符号系统能推动红色历史情节可闻化。将实物、音乐、演
讲、礼炮等有机融合在一起,能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充分调动仪式在场个体的多重感
官体验,投射出立体的红色意象构境,调动仪式受众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譬如,在展
演历史典籍、红色遗址、党旗党徽等物质实体时,可以同时播放 《唱支山歌给党听》《团
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红歌,迅速地将仪式受众带入党领导人民革命奋斗的
历史记忆之中,充分释放出视听符号的所指含义。
另一方面,坚持深入挖掘与合理诠释相结合。随着红色历史的延伸和现实实践的塑
造,红色符号不断迭代,成为红色记忆的新载体。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符号世界中遴选保持
中国共产党鲜明底色的记忆符号,是新时代刻写红色记忆所面临的关键课题。为此,要树
立红色符号开发意识。从历史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中,筛选出最能标记党的精神品质
和红色属性的记忆符号。同时,要树立红色符号解读意识。红色记忆之所以会产生偏差和
模糊,很大程度上源自对记忆符号的理解偏向。要在尊重主体记忆规律的基础上,对红色
符号的所指含义给出合理的诠释和解读,并在仪式场景中对其进行生动展演与诠释,从而
规范主体的记忆方向。
(二)创设仪式体验情境:化红色记忆衍生场域 “虚拟”为 “现实”
情境既是红色历史衍生的基础,又是个体认知形成的源泉。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
林斯 ( Collins, Randall)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皆由情境构成,“个体的几乎一切方
面,都是在不同情境中变动的结果” 。“身临其境”地感悟红色记忆现实生发场景,个
〔 29〕
体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感知,抵御时空转换所导致的认知偏差。政治仪式的多重表征形式
能创设多维度融合情境,复刻红色历史原始衍生场域,将 “虚拟”历史情境打造成 “现
实”真实情境。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者置身于沉浸式体验情境之中,以亲历感增强个体对
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共振。
以仪式为途径构设的情境必须多维度多层次铺陈,方能打造出立体化的红色记忆意象
空间。首先,创设仪式宏观情境,再现红色历史衍生时代背景。任何一种精神的生产都离
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框架,习近平强调,历史研究 “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
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
握” 。个体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受制于宏观历史思维的局限,必须在大历史观的宏阔视域
〔 30〕
下,预设政治仪式的时空向度,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发展置于民族独立和世界变革的宏
伟历史画卷之中。在政治仪式展演中对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空场域进行历时
梳理与共时把握,进而在壮阔的历史与宏大的视阈中提取红色历史的精神内核。
其次,创设仪式中观情境,还原红色历史衍生记忆之场 ( Les Lieux de mémoiré)。记
忆之场是 “一切在物质或精神层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统一体,经由人的意志或岁月的力量,
这些统一体已经转变为任意共同体的记忆遗产的一个象征性元素” 。作为一段历史的纯
〔 31〕
粹象征化承载,记忆之场能以具象真实为集体记忆的存续提供稳定的空间。既可以依托南
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遵义会议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各种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开展
仪式体验活动,又可以利用 VR、AR、MR、全息投影技术打造虚拟的仪式文化构境。红
色历史记忆之场将久远的历史地标变为鲜活的画面,为个体历史记忆的触发提供充分的想
象空间。
最后,创设仪式微观情境,演绎红色记忆衍生具体事件。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诞生往
往都与具体事件和重要人物相联系,政治仪式情境叙事要遵循宏微相济的原则。通过政治
仪式的运作机制有机安排时间、空间、角色与程序,利用图片、声音、器物、影像以及现
代信息技术等方式,实现对百年党史中重要事件的动态演绎与生动叙述,强化个体对党史
0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