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104

用,尤其是抓住 “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各级党组织的核心力量,
             具备个人魅力和历史责任感,对于普通党员的学习热情和思想认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通
             过言传身教,能够有效引领党内形成学习党内法规、信仰党内法规、践行党内法规的良性
             风气。这种影响并非单纯的理性说服或者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感情和信仰的联结,激发党
             员的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在规矩意识与理想信念的培养方面,领导干部的规矩意识是否
             强烈、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影响着其所在党组织的政治生态。以领导干部为代表的先
             进分子,其人格力量和信念能够引导党员形成对党内法规的深层次认同。
                  同时,探索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也至关重要。“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
             抓住主要矛盾,不搞空对空”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切实将法规与政治实践
                                            〔 41〕
             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引导党员和各级干部把严守纪律与砥砺作风贯通起来。常态化学习机
             制要求党内法规的学习和教育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持续、系统地进行。通过定期组织学
             习、专题讨论、实践演练等多种形式,使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保持对党内法规的敬
             畏和遵循。要从根本上改变 “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式,让党内法规成为党员干部日常
             思维的一部分、行为的指南,并通过 “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将党内法规转化为实际
             行动。另外,常态化学习机制的建立应注重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考核
             体系。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定期开展法规学习情况检查和评估,使学习的效果得以量化;
             通过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的机制,确保每位党员都能在常态化学习中不断提高,不断进
             步。这样,党内法规的学习将不再是形式上的任务,而是深入到每个党员的日常工作与行
             为中。
                  “任何一国之政治,必与其国家自己传统文化民族哲学相 合,始可达于深根宁极长
             治久安之境地” ,党内法规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形态构成,不仅是中国政
                              〔 42〕
             治的重要议题,而且应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政治哲学寻求深度契合,从而发掘自己的理
             论根源和文化根源。正是由于这一契合性,党内法规的建设与发展才具有强大的适应能
             力。不可否认,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制度的刚性彰显威严,但同时党内法规对党员的柔性教
             化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一位共产党员若因缺乏先进性教育而逐步走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虽然终将会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但也是党和国家的损失。因此,党内法规理论研究应当
             进一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党内法规在前端教育中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机制,以践行制
             度治党与思想治党相结合的管党治党理念,深刻诠释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的理想治
             理之道 。
                     〔 43〕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 J〕 . 求是,2022,( 14) .
             〔 2〕任剑涛. 心同此理:天理人情与德化政治的儒家设计 〔 J〕 . 学术界,2024,( 10) .
             〔 3〕杨伯峻译注. 论语译注 〔 M〕 . 北京:中华书局,2009:121.
             〔 4〕毛泽东文集:第 8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9.
             〔 5〕鞠成伟. 论政德对党内法规的支撑作用 〔 J〕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 6) .
             〔 6〕徐信贵. 党内法规的规范属性与制定问题研究 〔 J〕 . 探索,2017,( 2) .
             〔 7〕〔元〕陈贜注,金晓东校点. 礼记 〔 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
             〔 8〕王四达. 周秦的社会变迁、思想调适与中国传统社会 〔 J〕 . 江西社会科学,2004,( 1) .
             〔 9〕〔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4〕〔 25〕〔 28〕〔 29〕〔 30〕〔 31〕骆宾译注.
                  荀子 〔 M〕 .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210,293,39,347,348,372,403,26,280,19,

                  5,176,115,280,115.
                  0 ·  ·
                 1  2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